•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海峽論壇的動力與活力來源於兩岸民眾

2013-06-18 10: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6月15日,以“聚焦親情、共圓夢想”為主議題的第五屆海峽論壇在廈門開幕。華廣網17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的評論文章分析海峽論壇富有活力和卓有成效的原因。文章指出,海峽論壇的動力與活力來源於兩岸民眾。

  全文內容如下:

  海峽論壇是目前兩岸最具影響力的四大協商交流平臺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兩岸參與人數最多、交流領域最廣、影響範圍最大的品牌盛會。自2009年5月首屆舉辦以來,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始終堅持以“民間性、基層性、草根性、多元性”為特色,聚焦兩岸基層社會交流,突出民間、民眾、民生三大主題,同時緊扣兩岸交流的時代脈動,不斷在論壇主題和運作模式等方面推進創新,顯現巨大生命力,為推進兩岸寬領域、深層次交流合作做出了貢獻,特別是有效地促進了兩岸民眾交流和社會融合,對務實“做好臺灣人民工作”做了有益探索。

  每屆海峽論壇為時一週的會期,匯聚來自臺灣不同縣市、不同界別、不同群體的上萬名基層民眾;活動內容涉及經貿、文教、宗教宗親等諸多領域;活動的形式包括分主題論壇、特色廟會、文化節、晚會、推介會、峰會等;可謂異彩紛呈,有聲有色,不啻是兩岸交流的嘉年華會,在海峽兩岸形成巨大迴響,並切實有效地推進了兩岸交流合作。

  海峽論壇富有活力和卓有成效,主要應歸因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背景下,兩岸交流寬領域、多元化、深層次發展的客觀需求。海峽論壇一路行來,其主題的變化、模式的出新、機制的完善,都見證著兩岸交流合作的縱深發展。如正在隆重舉辦的第五次海峽論壇新增“世界閩南文化節”和“兩岸公益論壇”、“海峽兩岸關愛自然志願服務論壇”,以及“兩岸城鎮化建設論壇”、“海峽金融論壇”等新板塊,這些新板塊意味著兩岸交流領域的新拓展或者既有交流的深化發展;而且本屆論壇在強化“兩岸共同主辦”特色的同時,部分論壇(海峽青年論壇等)活動更實現了“跨海峽”——在臺灣地區舉辦。這一方面反映海峽論壇議題緊扣兩岸經貿、文化、社會交流的時代脈動,一方面也體現海峽論壇深受臺灣民眾歡迎,品牌效應日益彰顯。

  二是海峽論壇深耕兩岸民眾交流,反映民眾需求,關注民生議題。海峽論壇主要邀請臺灣基層縣市民眾參與,體現民眾唱主角;活動主題關切職工就業、婚姻家庭、青年(新世代)、公益等民生和社會話題。其中,由第四屆開始舉辦的平潭“兩岸共同家園論壇”更凸顯打造兩岸民眾幸福家園的理念。此外,海峽論壇已成為大陸發佈惠臺政策的重要平臺。歷屆海峽論壇都發佈大量惠臺政策,這些惠臺政策以便利兩岸交流交往、提高兩岸民眾福祉為主軸,內容涉及兩岸經貿、旅遊及人員往來、文教交流、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執業等諸多方面,有力地促進了大陸對臺政策的開放,便利了兩岸民眾往來,惠及兩岸民生,深受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民眾的歡迎。第五屆海峽論壇剛剛發佈的31項對臺惠民新政策措施,內容涉及兩岸人員往來、赴臺旅遊、就業、基層調解、文化交流、版權交易、兩岸直航、臺企融資等多個領域,在臺灣島內引發熱議,受到普遍性的歡迎。這些惠臺新政策切合當前兩岸交流深化發展的需求,將有效降低相關政策壁壘,有力促進兩岸交流交往向縱深發展。正是由於面向基層、尊重民意,關注民生,保障了海峽論壇能夠從兩岸民間交流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營養。

  三是海峽論壇充分發揮福建對臺“五緣優勢”和海西“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海峽論壇是在“海西論壇”的基礎上升格轉型的,閩臺淵源及閩臺合作的長足發展是其重要基礎,其最初的功能定位就充分考慮發揮福建對臺優勢和海西政策優勢的因素,而海峽論壇的現實發展也充分體現了福建及以福建為主體的海西地區在兩岸政策性和事務性交流、兩岸交流(特別是兩岸民間交流)、兩岸經貿交流中的連結、溝通和橋接作用。其中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和閩都文化等祖地文化的紐帶作用,依託“先行先試”政策不斷強化的閩臺經貿交流的基礎作用,都是海峽論壇平臺效應不斷提升的重要保障。海峽論壇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福建(海西)藉以服務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海峽論壇對於福建為主體的海西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助推海西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的重要力量。

  民眾是兩岸交流的主體,民眾需求是兩岸交流的核心動力,提升民眾福祉是兩岸交流合作的最終目的。海峽論壇聚焦“民間、民眾、民生”,植根兩岸民眾交流的沃土,從而獲得不竭的動力與活力。在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潮流下,在大力倡導兩岸攜手合作,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始終貫徹“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主題,堅持“民間性、基層性、草根性、多元性”等特質,靈活創新,與時俱進,海峽論壇會越辦越好,為兩岸交流合作做出更大貢獻。(石正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