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平:謝長廷最終何以同意出任“中委會”委員

2013-05-10 09: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5月6日的再次當面邀請下,謝長廷同意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華廣網8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評論文章解讀各種原因,文章指出,謝長廷在蘇貞昌等人的一再勸進下不便過於堅持,且對其個人政治發展有利,進入委員會的作用影響強于個人單打獨鬥。

  全文摘編如下:

  據臺媒報道,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5月6日的再次當面邀請下,謝長廷已改變態度,同意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謝態度的最終變化,接受蘇的邀請出任委員會委員之職,可作如下解讀:

  謝長廷在蘇貞昌等一再勸進下不便過於堅持。蘇貞昌當初提出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確有為謝長廷量身打造意味,很明確地暗示未來由謝出任委員會“主委”。蘇這麼做,一方面是投謝所好,謝在兩岸關係上著墨頗深,對“主委”一職很有興趣,如此安排,有助於安撫謝長廷,緩和、改善與謝關係,弱化來自“謝係”的反對力道;另一方面,蘇貞昌也確有借謝在兩岸關係上的一些大膽想法,緩解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面臨的巨大壓力,讓外界感受到民進黨有調整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提升民進黨的競爭力,進而為鞏固自己在黨內地位、為爭取代表民進黨征戰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創造條件、鋪平道路。只是後來事情的發展並不如蘇意,由於深綠力量反彈強烈,加之私心作祟,蘇貞昌不得不改變初衷,謝長廷出任“主委”事生變。沒有謝長廷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實在是大為失色,也使之與謝有所緩和的關係重新回到原點。故而蘇一再做工作邀請謝擔任委員會委員,設法彌補缺憾,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黨內一些重量級人物也紛紛勸進,要謝以大局為重。面對如此局面,謝不便過於堅持。謝坦承,高雄市長陳菊等地方縣市長、前主席蔡英文都曾勸進,希望其能參與委員會,認為惟有如此才比較能“收平衡與集思之效”,而當時他的態度已經鬆動,所以蘇貞昌6日再次當面相邀,也就順勢同意了。

  謝長廷願意出任委員之職有為個人政治發展考慮。一直以來,謝長廷的政治慾望十分旺盛,即便是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北,心灰意冷,承諾“退出政壇”後仍是如此。隨著民進黨的水起風生,謝顧不得“退出政壇”的承諾,重新活躍起來,設法爭取政治上的又一春,有意于地方五市選舉,角逐“中執委”、“中常委”,近還表露出參選下屆黨主席的心跡。謝長廷有如此強烈的政治企圖心,對是否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當然要從政治利益上加以衡量。蘇貞昌食言,沒有讓謝擔任委員會主委,外界對謝多持同情態度,謝拒絕出任委員會委員,外界無話可説,認為謝有骨氣,感到蘇缺乏格局。但在蘇一再邀請下,尤其是黨內其他重量級人物如陳菊、蔡英文等人的多方勸進下,若謝仍固執己見,拒絕出任委員,情況則可能發生轉變,對謝的同情成分將會減少,人們會轉而認為謝過於糾結于職位,係對未能出任主委一職耿耿於懷,使得謝有利處境發生變化。而謝接受邀請、勸進,毅然接下委員會委員之職,則顯得自己大度,高風亮節,真正是為著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為著黨的發展著想。正像謝自己所言,個人因素無所謂,只要真正能做點事,為民進黨找出對臺灣最有利的政策就可以。所以,蘇貞昌再度當面邀請,謝也就同意了。如此,對於謝未來的政治發展,自然是有利的,這一點謝拎得清。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分析認為,謝回到“中國事務委員會”是好事,其“憲法各表”美方接受度提高,也可在黨的體制內進行説服;若能成為主流,則有利於謝長廷明年的黨主席選舉。

  謝長廷進入委員會的作用影響強于個人單打獨鬥。近些年來,謝長廷在兩岸問題上著墨頗深,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想法,其中雖有著個人政治發展的考慮,但應該説,謝也確實想在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上、在推動改善民進黨與大陸關係上有所作為,做一些實事,引領民進黨突破兩岸關係瓶頸,打破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的壟斷地位,為民進黨重新執政創造條件。正因如此,謝頂住深綠勢力的巨大壓力,提出黨內較為超前的兩岸政策主張,繼先前提出“憲法一中”、“憲法各表”、“憲法共識”等論述後,進一步予以深化闡釋。謝親自訪問大陸,認祖歸宗承認是中國人,高度肯定兩岸關係積極發展,積極為推動民共交流暖身造勢;在大陸網站開設部落格,借機擴大影響;派親信出席兩岸關係研討會,避免在推動民共關係時“關門造車”。但這些都停留在個人行為上,並未得到黨內普遍認可。所以,謝要發揮影響,爭取認同,進入委員會在黨的體制內要比留在外面單打獨鬥強。尤其是經過“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過程這番波折,謝獲得廣泛同情,出任委員之職又是應蘇貞昌的三請四邀,未來蘇對謝勢必要禮讓三分,對謝的意見主張不得不高看一眼,這無疑有利於提升謝長廷在委員會中的作用與影響,有利於謝爭取對民進黨大陸政策的主導權。(楊平: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