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家泉:馬英九的“兩條繩索”

2013-03-04 08:2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2005年“胡連會”,開啟了凍結60多年的國共兩黨關係,為後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被稱為“破冰之旅”。2008年馬英九上臺,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之後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突破,繼“三通”後,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走上了互惠化、制度化和正常化的道路。這一切,與馬英九的努力與國共關係的改善都是分不開的。

  遺憾的是,馬英九自2012年第二次當選、國民黨繼續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就難見邁大步了。當然,經貿文化上的交流交往並未停止,還在繼續前進,但政治上尤其是涉及“深水區”的問題,馬英九當局總是“望而卻步”,不敢再邁出新的步伐。這與馬英九在島內政經方面所遇到的困擾可能有關。

  這次連戰率團來大陸訪問,也是在一個關鍵時候。相信他的這次大陸行,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所認可的。對其能否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各方特別是兩岸人民都充滿期待。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長過程,這個過程究竟有多長,是客觀形勢決定的,決不可人為地主觀地強行縮短這個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但作為當政者,應該主動地積極地“化異求同”、謀求融合,不應該被動地、消極地等待,甚至畏首畏尾、多方回避,不敢邁步,不敢工作,這就不好了。

  在臺灣,有人希望把兩岸關係固定化,永遠保持現狀,這不符合客觀規律。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最大問題是,外怕美國,受美國“以臺制中”(實即以華制華)戰略的牽制,至今不能擺脫;內怕民進黨,完全受其錯誤的“主權觀”所牽制,好像發展兩岸關係就是“傾中賣臺”。美國和民進黨給馬英九套上的這兩條繩索,加上他自己的法統包袱,使得他和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無法進一步放開手腳,更好地有所作為。

  前幾天筆者遇到臺灣一位朋友,他説,馬英九第一任期間,為兩岸關係辦了不少好事,這是應該肯定的。但他下一步如何?感覺就是一個“拖”字,再拖三年,他的第二任就快到期了。馬為什麼會這樣?他説,馬固然有“中國情”,“民族感情”,但他與美國的關係實在“太深了”,美國人要“遏制中國大陸”,他不可能也決不敢去“冒犯美國”。況且內有民進黨拖後腿,動輒去美國“告洋狀”,這就更增加馬英九的顧慮。

  看來,在馬任內兩岸關係再開新局比較困難,但也不能説死,事情總是不斷變化的。連戰説:“兩岸政治接觸是不可避免的。”我個人很同意。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政治接觸以至進行政治談判,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總有一天水到渠成。(李家泉:臺灣問題專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