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面對經濟困境 臺灣朝野需要同心同力

2013-01-11 09: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9日在華廣網刊文分析臺灣經濟形勢,文章表示,經濟發展有好有壞,有快有慢,時好時壞,時快時慢,原因多種多樣,問題複雜,需要客觀地分析與面對。尤其是在經濟面臨困難與不景氣甚至出現危機衰退時,需要朝野各方同舟共濟,共同打拼,共度難關。當下臺灣需要的是朝野合解,共同合作,同心同力,努力發展經濟。只是這樣美好的願望,在臺灣似乎難以實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全文內容如下: 

  臺灣經濟形勢不佳,物價上漲,工資不漲,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抱怨不斷,對經濟“無感”,對馬當局執政不滿情緒上升。然而,臺灣經濟形勢真相如何?是不是到了最壞的時候?是不是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是不是像媒體報道地那樣糟糕,一無是處,不可救藥?

  我們需要客觀與辯證看待臺灣的經濟形勢與現狀。要看到困難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要縱向看,也要橫向看。臺灣經濟增長低,去年僅增長1%,是由島內外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能全怪馬當局執政,臺灣比起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負增長要好許多。臺灣民眾工資多年沒增加,也是事實,但2012年,不論是名目還是實質平均工資,均是近十年來的次高,歷史上僅略低於2011年,而且臺當局還是小幅提高了時薪工資。工資沒漲,並不影響臺灣民眾紛紛花錢出境旅遊,去年臺灣出境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創下新的記錄,顯見臺灣人手中有錢,生活並沒有想像的差,不然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出境觀光。可能只是與過去相比,錢相對的少了些,生活困難了一些。

  臺灣民眾抱怨失業率上升,失業人數增加,但2012年臺灣的失業率只有4.3%左右,與其他“四小龍”的失業率相差不大,只有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顯然失業問題不太嚴重,屬於正常狀態,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屬低失業率,可以説對失業問題的抱怨是心態問題。尤其是有人認為臺灣失業率偏高,失業人數超過50萬人,但艱苦的工作卻沒人願意做,建築工不願做,家傭不願做,臺灣才引進了40多萬外籍勞工,若失業者願意從事外勞從事的艱苦工作,臺灣的失業率可能創下全球最低紀錄。

  臺灣經濟不景氣,認為物價漲工資不漲,但臺灣老百姓的消費並沒有下降,去年1-11月臺灣信用卡刷卡簽賬金額達1.61萬億元新台幣,接近上年全年金額,預計全年突破1.7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月刷卡消費金額達1500億元。臺灣百貨公司的促銷活動,常常人滿為患,消費金額一再創新紀錄,顯見臺灣的消費能力不差。

  臺灣民眾抱怨當局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造成股市不漲,荷包縮水,但實際統計是,2012年,臺灣股價全年上漲8.8%,位居全球前列,每個股民平均賺了26萬元。相對,大陸股市多年不景氣,股民虧損連連,讓大陸股民非常羨慕臺灣,但並沒有過多抱怨,沒有怨天憂人。顯然,面對經濟與生活,兩岸民眾有著完全不同的心態。

  小小的臺灣外匯儲備突破4000億美元,僅在中國大陸、日本與俄羅斯之後,名前世界第4位,每人平均外匯儲備是世界第一。同時,臺灣的黃金儲備也達400多萬噸,接近整個中國大陸的一半,也位居世界前列。這兩項經濟指標均可視為臺灣另類“經濟實力”與“經濟奇跡”。

  可以説,臺灣經濟總體形勢不好,是客觀事實,但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差,尤其是與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相比,臺灣經濟實力與經濟表現尚屬中等偏上。不可否認,臺灣早已經歷經濟起飛的日子,走過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歲月,已邁入所謂的“發達社會”,臺灣經濟增長放慢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與過去輝煌時期相比,臺灣民眾確實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尤其與對岸的大陸相比,曾經在經濟上的自豪感早已不復存在,反而開始羨慕大陸經濟發展與民眾荷包。但要了解,在大陸經濟經歷高速增長後,也會步入中速甚至中低速的增長時期,這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

  其實,經濟發展有好有壞,有快有慢,時好時壞,時快時慢,原因多種多樣,問題複雜,需要客觀地分析與面對。尤其是在經濟面臨困難與不景氣甚至出現危機衰退時,需要朝野各方同舟共濟,共同打拼,共度難關,而不是情緒式的發泄與不滿,更不能像在野的民進黨那樣只知“嗆馬”,搞政治鬥爭,卻提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政策建議,不僅解決不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問題,反而會讓臺灣經濟雪上加霜,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當下臺灣需要的是朝野合解,共同合作,同心同力,努力發展經濟。只是這樣美好的願望,在臺灣似乎難以實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