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漢語在兩岸差異化

時間:2012-06-25 10:16   來源:環球時報

  第四屆海峽論壇剛剛閉幕。自上世紀80年代臺灣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在兩岸交流中,經濟是主力,是兩岸關係的基礎;文化則是潤滑劑,為經濟運作提供了良好環境。

  由於政治原因,兩岸阻絕半世紀之久,其間又有“臺獨”所謂“去中國化”的干擾,兩岸關係幾經風雨。但兩岸同根同源,從大的方面來看,儒家倫理思想在臺灣深入人心;小的方面,如語言、文字、宗教、習俗、音樂等中華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兩岸相差無幾。稍具常識的人都明白,兩岸同為炎黃子孫,有共同的文化和統一的語言文字,這是把兩岸人民永遠聯結的最堅實紐帶,是兩岸人民交往的最牢固根基,是兩岸共同發展的最堅定動力源泉。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誌,事關歷史文化認同、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軟實力的體現,在國家發展戰略中處於重要地位。因此,語言文字工作者應把握兩岸發展良機,借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東風,做一些適於兩岸共同發展的實事。

  首先,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一些語言由於歷史阻隔、時代進步、網路發展等原因,差別很大,容易産生歧義,如臺灣至今仍用“郵差”、“幼稚園”、“清道夫”,而大陸與之相對的是“郵遞員”、“幼兒園”、“清潔工”等。從這個意義上説,建立兩岸語言文字協調機制,開展相關語言文字研究、合作編輯出版有關工具書等非常必要。二是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工作。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臺灣地區一些商家開始使用簡化字的招牌、標誌、産品説明書、餐館功能表等,有的甚至把臺灣菜名改為大陸熟悉的名稱,而臺灣地區普遍使用繁體字,因此,做好繁簡的轉換、規範等工作迫在眉睫。而且兩岸在科學術語和專有名詞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協商規範。三是在青少年學生中推動開展語言文化、文字文化交流活動。在第四屆海峽論壇舉辦的各種活動中,我們看到,祖地文化、姓氏文化等文化拉近了兩岸民眾距離,增強了文化認同感。這些文化的基石是語言文字文化。而且,青少年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之於兩岸的長遠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因此,在民間開展語言文化交流活動,尤其是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此類活動,對於兩岸的交流發展尤為重要。

  語言文字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在促進兩岸溝通交流方面的作用,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凸顯。(作者是《語言文字報》主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