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潘錫堂: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 經合邁入新境界

2012-09-07 09: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日前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未來兩岸貨幣可以直接交易。《海峽導報》6日刊載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的評論文章指出,這對於人民幣的全球化、臺灣金融市場在全球的地位,均深具正面意義;而且兩岸金融交流與制度化經濟合作,也將邁入新的境界。

  全文摘編如下:

  各界殷切期盼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儘速建立,主要是近年來兩岸之間的人流、物流、金流快速擴張,衍生對貨幣匯兌的龐大需求,新台幣和人民幣不能直接兌換,徒增換匯成本和匯兌風險。因此,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之建立,可以解決現存兩岸經貿與投資往來,對人民幣需求與供給的問題。它讓原本要透過美元“轉一手”的兩岸經貿,可直接結匯交易;業界估計因而省下的費用及規避的風險,從數百億到上千億元新台幣不等。

  當清算機制建立後,雙方透過貨幣清算機構為對方提供己方貨幣之結算及清算服務,讓對方貨幣可以順利回流,且提供對方貨幣在己方境內市場的流動性。更重要的是,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可為兩岸金融服務業開闢金融合作新領域,創造龐大的商機。尤其在清算機制上路後,兩岸金融貿易應可趨向正常化,也有助於臺灣發展成營運與運籌中心。

  其次,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後,臺灣不久後可望全面開辦人民幣業務。根據臺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8條規定,人民幣在臺灣地區的管理,準用“管理外匯條例”的規定,未來逐步放寬島內之外匯指定銀行(DBU)辦理人民幣相關業務後,有助於提升臺灣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尤其除了民眾可開立人民幣賬戶,從事存放款之外,企業也可以用人民幣進行貿易操作。未來還將發展人民幣計價基金、債券、保單等理財商品,不必再繞道赴大陸與香港開戶理財,且可節省交易時間與匯兌成本,可謂影響島內金融發展十分深遠。

  再次,兩岸清算機制建立後,尚可進而發展臺灣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相較於人民幣離岸中心,貨幣清算機制堪稱“固本、保本”的作為,至於離岸中心則可視為“進取型”的政策,它能讓臺灣的金融産業成長、提升,甚至脫胎換骨,為島內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壯大臺灣的資本市場,提升臺灣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能見度與影響。

  臺灣要發展成為香港以外第2個人民幣境外中心,借鑒香港經驗,一定要有充足的人民幣流動性和風險性工具。此外,更應爭取開放兩岸銀行相互投資債券市場,甚至允許兩岸企業、金融機構至對岸發行本幣債券。這些計劃要實現,臺灣當局必須儘速鬆綁相關法規,給予金融業者在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商品創新上有較大的空間。

  清算機制的建立只可視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入場券”,兩岸貨幣主管機關還必須更緊密合作,循序漸進地互開資本賬,甚至透過貨幣互換,讓人民幣市場業務的縱深擴大,才能發揮清算機制所帶來的效益。

  總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後,可産生諸多效益,包括:增加兩岸經貿活動可使用的幣別,提升廠商資金調度之靈活性;有助於臺灣當局推動金融機構辦理人民幣業務、發行人民幣債券及提供人民幣計價商品等;允許海外金融機構參與人民幣清算,將提高臺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競爭力。(潘錫堂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