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余克禮:努力增強兩岸政治認同感

2011-09-22 15: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2011年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華盛頓大會9月17日上午在美國華盛頓開幕,500多名來自全球的華僑華人代表和兩岸四地的嘉賓聚首美國首都,重溫孫中山先生遺訓,共商兩岸和平發展,同襄祖國統一大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在大會論壇上發表題為“攜手同心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講話。

  余克禮指出,當前,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調整,兩岸關係也已實現了歷史性轉折,進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中華民族面臨歷史上難得的機遇。全體中華兒女應把握和用好歷史賦予的機遇,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上,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以國家前途為重,以人民幸福為重,同心協力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如何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余克禮就此談了幾點看法:一是早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突破兩岸政治僵局,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關鍵之所在。二是徹底從冷戰的陰影、冷戰的思維中走出來,消除兩岸敵對心態、敵對思維與敵對意識形態,營造兩岸和諧關係,為兩岸政治對話、協商、談判創造良好氛圍。三是努力增強兩岸政治認同感,對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尤為重要。

  余克禮的講話全文如下:

  “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這是中共十七大確立的新時期對臺工作中心任務。2008年5月,中國國民黨重新上臺執政,島內局勢發生深刻變化,兩岸關係發展出現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祖國大陸方面緊緊抓住這一重大契機,積極落實中央對臺工作戰略部署,與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當局攜手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呈現嶄新的局面

  三年來,在兩岸執政當局和包括海外華人華僑在內的同胞們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進展。

  第一、國共兩黨共同政治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兩岸雙方建立起政治互信與良性互動關係。2005年4月,在兩岸關係處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中國共産黨總書記胡錦濤審時度勢,邀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代表團來大陸訪問。這是中國國民黨暌違近六十載之後,首度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進行“破冰之旅”。胡錦濤總書記和連戰主席站在全民族利益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以遠大的目光、務實的態度、前瞻性的思維親手結束了國共兩黨之間數十年的恩恩怨怨,建立了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達成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五項共同願景”。胡連會及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標誌著國共兩黨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馬英九接替連戰出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後,將國共兩黨達成的共同政治基礎及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五項共同願景”列入黨的政治綱領。國民黨重新成為執政黨,國共兩黨共同政治基礎就正式成為兩岸執政當局互動的政治基礎,“共同願景”成為雙方兩岸政策共同的基礎。幾年來,國共兩黨及兩岸執政當局,堅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推動落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方向不改變,擴大與增強政治互信的努力不停止,在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原則基礎上,建立了良好的互動與合作關係。這是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前提與保障,也是未來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之所在,我們應當備加珍惜與愛護。

  第二、兩岸制度化的對話、協商機制建立,兩會商談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國共兩黨高層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很快形成了經常性的交往與對話機制,並就涉及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及時進行溝通與交換意見,達成共識,這對增進與擴大雙方政治互信與良性互動,推動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斷近十年之久的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商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迅速恢復,並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的原則基礎上,建立了制度化協商機制。三年來兩會協商取得了豐碩成果,到目前為止,已共簽署15項協議,達成2項共識,對兩岸交流、往來與合作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化的安排,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三、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完全實現。從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海峽兩岸應儘快實現“三通”以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以及包括海峽兩岸、海外僑胞在內的很多人士,為此整整努力奮鬥了30年,終於在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得以實現。從此,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經貿投資等活動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

  第四、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機制化進程邁向了新階段。加強兩岸經貿交流,促進兩岸經濟合作與互補互利、雙贏,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是大陸對臺經貿政策的基本出發點。2010年6月,兩岸簽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是祖國大陸方面堅持不懈地努力落實這一經貿政策的結果。簽署框架協議既是兩岸經濟往來與合作日益深化的需要,又為推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機制化和制度化開闢了道路。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將逐步減少或消除兩岸貿易和投資障礙,創造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加快推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的步伐;其二、可逐步實現兩岸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兩岸貿易向全面融合的方向發展;其三、根據協議所設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為兩岸經貿搭建了制度化平臺。更重要的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率先在經濟領域做出了示範,這對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産生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第五、兩岸社會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勢頭方興未艾,經貿與投資大幅度增長。國民黨重新上臺執政特別是2009年以來,兩岸各界交流交往活動非常活躍,其規模之大、層級之高、範圍之廣泛、領域之全面、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前所未有。據有關方面統計顯示,三年來兩岸人員往來達1686萬人次,僅去年就超過了680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己達242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及福建居民赴金馬自由行的啟動,使兩岸基層民眾直接往來蓬勃展開。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的形成,給兩岸經貿與投資注入了強勁的活力,三年來兩岸貿易總額高達3808億美元,2010年創下了1453億美元的紀錄;臺商對大陸投資總額達62.6億美元。從2009年6月臺當局開放大陸資金進島,大陸企業對臺投資金額達2.08億美元。兩岸交流交往與經貿關係的不斷深化,使兩岸同胞在經濟合作中增加了共同利益,在文化交流中增強了精神紐帶,在直接往來中增進了相互的了解、理解與情感,鞏固與擴大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