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謝大寧:蔡英文的民進黨兩岸政策底牌

2011-06-20 09: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佛光大學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謝大寧日前在《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務實底線”》。作者認為:當蔡英文確定取得2012選舉的入場券之後,相信相關各方最感興趣,也最希望了解的就是她的兩岸政策,以及她所採取的論述了。一般説來,絕大多數的論者大概都相信,蔡英文的真正立場與政策,也就是她的底牌,其實還沒有亮出來。截至目前為止,她的所有説法都是模糊的,但這些模糊的説法也的確勾勒出了一個大概的輪廓,以及一些基本原則。而這些輪廓與原則,雖未必完全限定了她所將會提出的正式立場與政策,但其間存在著某種制約關係,則也是肯定的。

  文章內容如下:

  蔡英文目前兩岸政策的輪廓  

  許多論者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多半集中在針對蔡所説“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八個字作説文解字。。可是它畢竟太模糊了,所以我們最好還是從比較明確的地方來説,也許比較不至於犯錯。  

  其實,我覺得從去年馬蔡二人關於ECFA的辯論開始,蔡的論述即始終包含著一些固定的論點。如果我們把焦點鎖定在這些點上,而略去一些修辭性或是可變的説法的話,也許就比較能清楚勾勒出蔡思考這個問題的輪廓與路數。這其中我覺得最鮮明的一個論點,就是所謂的“國際多邊架構”。  

  蔡對這個概念似乎情有獨鍾,而理解蔡之所以老是要選取這個脈絡來説,當然還是得放回到她當年的一些經驗來看。在李登輝主政臺灣期間,蔡曾經參與過臺灣參加WTO的談判,這個經驗顯然制約了她對兩岸問題的基本看法,特別是兩個基本邏輯,似乎對蔡最有吸引力。一是WTO的談判必鬚根據既成的國際規則,這是一個比較有“保障”的談判形式。二是兩岸當年在談判過程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妥協,而這樣的妥協模式,也許是蔡認為臺灣所可以退讓的最大極限。我相信正是這樣的邏輯形成了她的兩岸思維。  

  一個最好的例證,就是她幫李登輝規劃的“兩國論”。所謂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對蔡而言,她顯然並不像張亞中教授當年的説法。蔡英文的“兩國論”並沒有“整個中國”這頂帽子,而只是兩個在文化血緣上有著緊密關係的“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某種妥協,所形成的“特殊”關係。這裡她並沒有刻意去強調此一特殊關係中的主權意涵,但主權顯然是個“潛臺詞”,就像WTO處理類似問題的模式一般。而在這樣的架構下,兩岸的特殊關係就有了援引國際介入的空間。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模擬,有些不倫不類,因為WTO畢竟只是一個國際經濟的組織,而且從其章程中就不必與國際政治中之主權概念挂勾,所以這樣的模擬是不恰當的。這樣説當然完全正確,但這裡我只是説,蔡英文似乎正是以這樣的模擬式邏輯,來作為其處理兩岸問題的基本思維模式。  

  “兩國論”當然很快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李登輝被迫退了回去,然後就是政黨輪替,陳水扁上臺。不過從兩岸的角度看,在陳水扁的第一個任期內,真正主導陳水扁當局兩岸思維的,仍然是蔡英文。而蔡英文最經典的一次事件,當然就是阻止陳水扁接受“九二共識”這件事,而在這件事上,蔡英文很清楚地就是根據上面所説的那套邏輯,在思考所謂“九二共識”的。蔡對“九二共識”最反對的地方,就是它沒有包含一個“國際”的機制在裏面,所以當時她的講法,就是只接受“九二精神”,而不接受“九二共識”,因為“九二精神”裏面含著某種妥協性,這是不違背蔡的邏輯的。  

  弄清楚了這點以後,我們就會了解,為什麼蔡不只是在ECFA的問題上,要提出所謂的國際多邊架構,而延伸到兩岸的政治面時,她還是把國際多邊架構當成口頭禪的原故。換句話説,蔡並沒有因為“兩國論”曾經遭到“國際”的強烈反對,而絲毫改變其思維模式,而且很顯然的,這仍將是她未來的主要思維。  

  若是如此的話,則蔡的兩岸政策輪廓就很清楚了,依照蔡多年不變的思考邏輯,她的未來仍將維持一種沒有“兩國論”之名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架構。這也就是説,無論具體政策上,她可以如何靈活地表述,基於思維習慣的固定性,其基本邏輯是很難改變的。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