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十二五”助推海西對臺新興産業合作

2011-03-16 13:39:00
來源:
字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石正方今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專辟“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獨立章節,這對於海西進一步提升對臺産業合作將是極大的支援,海西應該也必須在兩岸新興産業合作領域先行一步。

  全文內容如下:

  大陸“十二五”規劃力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其著力點之一則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特點,因而業已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目前,兩岸都確立了未來一段時期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重點。大陸已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産業作為發展重點;臺灣也于2009年推出了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保健、精緻農業和文化創意産業等六大新興産業和四大新興智慧性産業(包括雲端計算、智慧電動車等)規劃,作為臺灣産業調整和發展的新方向。其中重疊和關聯的領域,如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為兩岸産業合作提供了新機遇。兩岸可以在ECFA框架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合作。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專辟“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獨立章節,提出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這對於海西進一步提升對臺産業合作將是極大的支援,海西應該也必須在兩岸新興産業合作領域先行一步。

  首先,海西對臺戰略性新興産業合作大有可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目前還屬於潛導産業,不僅在技術研發方面,而且在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行業標準和重要産品技術標準體系建立方面存在廣闊的探索空間。海西可以利用對臺“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通過機制創新推進對臺新興産業領域的深化合作,整合兩岸的産、銷、研優勢,共同探索突破新興戰略産業的“技術瓶頸、市場瓶頸、融資瓶頸”,共同探索創立兩岸與全球産業標準,共創區域乃至全球知名品牌。

  其次,對臺新興産業合作一定要有所作為。借重新興産業領域的深化合作,能夠有效帶動海西産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型,並打造海西在新興産業領域的競爭力,扭轉既往因産業基礎薄弱而發展滯後的不利形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海西應前瞻佈局,大力推進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對臺合作。

  第三,海西對臺新興産業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礎。近年來,福建力推LED、太陽能光伏、精密器械、精密製造方面的對臺合作,已初見成效,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合作經驗。如廈門借重對臺合作的光電産業集群發展近7年來每年增速高達20%以上,友達光電、宸鴻科技、晶宇光電、樂捷電子、冠捷顯示等臺資企業紛紛來廈投資設廠,廈門已經成為臺灣光電産業在大陸的聚集地;2010年6月,廈門翔安火炬LED路燈項目被列為國家兩岸搭橋計劃半導體照明産業合作示範項目。這些既有發展和經驗將有助於海西進一步拓展對臺新興産業合作。

  具體來看,海西對臺戰略性新興産業合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科學定位合作領域,有針對性地建立戰略性新興産業園區。目前,海西對臺戰略性新興産業合作領域的選擇方面,如福建已確定主攻新型平板顯示、新一代網路和高端通信設備、生物醫藥、半導體照明(LED)和太陽能光伏、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5個重點,加快物聯網産業發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導性、支柱性産業。從定位來看可以説是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的:一方面關注技術優勢、産業前景、市場空間、發展基礎等方麵條件,選擇與臺灣新興産業發展目標有共識的産業開展合作,根據各自優勢做好産業選擇與對接,充分發揮效益,共同發展。如新型平板顯示、新一代網路和高端通信設備、生物醫藥、半導體照明(LED)和太陽能光伏、節能環保技術等;另一方面是根據現有基礎和可能獲得臺灣的技術來源角度定位,如較有發展基礎的精密器械、精密製造方面,屬於大陸七大戰略新興産業中的高端設備製造領域,可以結合臺灣在此方面的技術優勢共同發展。在科學定位發展目標的同時,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援海西區發展的“先行先試”政策,有針對性地建立一些戰略性新興産業園區,提供金融、稅收等特惠政策支援,推動新興産業迅速規模化、集群化。

  二是促進海西對臺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研發合作。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模式不當,往往會因循大陸傳統的高技術産業發展路徑,即主要通過引進技術做加工貿易。海西的基礎産業發展有亮點,如福建的電子、資訊、機械、石化等,但主要優勢在於生産環節,在於産能量化,而綜合競爭力較弱。要突破這一困境,抓住對臺新興産業合作的契機實現跨越發展,就應該著力於合作模式的創新,特別是應著力推動技術研發、標準定制、品牌共建方面的合作,即依託大學和科研院所,與臺灣相關學研機構建立産業資訊和技術動態溝通平臺,並進一步謀求建立合作研發機制,實現兩岸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優勢互補。

  三是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提供風險投資、搭建資訊仲介等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兩岸企業深化協作,突破新興産業發展的融資瓶頸、技術瓶頸和市場瓶頸,支援合作研發探索産業標準化定制,共同創立區域品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