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春暖花開 “十二五”助力經濟升騰

時間:2011-03-08 09:50   來源:台灣網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重要任務是,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為中國未來五年發展遠景確定目標和方向。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十二五”比起“十一五”中的兩岸論述詳細得多。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署名朱穗怡的文章表示,“十一五”和“十二五”對兩岸問題的論述從側面反映了兩岸關係已從“寒冬”步入“暖春”。

 

  全文摘編如下: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重要任務是,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為中國未來五年發展遠景確定目標和方向,因此備受海內外矚目。尤其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十二五”綱要草案不僅專章闡釋,篇幅也比“十一五”綱要中的兩岸論述詳細得多。

  2006年3月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十一五”規劃綱要決議。當時該文件只在結尾部分用了一小段文字説明兩岸關係。然而,五年後,第十二個五年計劃關於兩岸關係展望所用的字數增加了三倍,一共有四個段落,分成總論和三小節。總論的內容與“十一五”的大致相同,即反對“臺獨”,加強兩岸在各方面的交流等。不同的是,“十二五”綱要草案還用了三小段進一步説明如何擴大兩岸經貿交流。

  為何“十一五”綱要對兩岸關係墨不多,但“十二五”綱要草案卻不惜篇幅?其實,這與當時兩岸關係的“氣候”息息相關。2004年陳水扁靠“公投綁大選”和兩顆子彈助選驚險連任,引起島內多數民眾對其當選正當性的強烈質疑,加之2005年扁家及其親信不斷爆出貪污醜聞,民進黨政府的聲望“跌跌不休”。扁為了轉移焦點和鞏固權力,徹底拋棄了2000年上臺時的中間路線,走上“急獨”之路。因此,大陸“十一五”綱要關於臺灣部分的內容第一句即強調“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雖然在2005年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展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登陸訪問,但卻遭到民進黨的冷嘲熱諷,致使兩岸關係仍被陰霾籠罩,除了達成春節包機的共識,兩岸在經貿、文化、旅遊等方面的交流未有重大突破。從而阻礙了兩岸的發展。

  然而,“冬天總會過去,春天一定來到”,國民黨于2008年重新上臺,兩岸關係終露曙光。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恢復了中斷近十年的協商會議,簽署了ECFA等十四項協議、實現了全面“三通”和開放赴臺遊。兩岸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時代。大陸“十二五”綱要草案也因應熱絡的兩岸關係,展開詳細説明。由於兩岸關係如沐春風,措辭也較溫和,在總論中用了兩次“和平統一”和三次“和平發展”。而接下來三個段落的主旨則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具體措施包括落實ECFA及推動後續協商;推動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等。可見,大陸對臺政策仍以經濟合作為主。

  “十一五”綱要和“十二五”綱要草案對兩岸問題的論述從側面反映了兩岸關係已從“寒冬”步入“暖春”。今年是ECFA元年,又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兩岸業界萬不可錯失時機,應乘春風,大展拳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