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嚴安林:李登輝集結第三勢力 紙上談兵一場空

2011-01-14 10:40:00
來源:
字號

  日前,李登輝頻頻議論時政,甚至公開集結“第三勢力”。為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13日在華廣網發文指出,李登輝要再度集結“第三勢力”目的是求“自保”,其企圖分裂國民黨的陰謀難以得逞。

  

  全文摘編如下: 

  

  五市選舉結束後,臺灣藍綠陣營的部署重點開始轉向了八屆“立委”選舉與2012年“大選”。與此同時,李登輝也開始借“暖壽”、“年終尾牙”等場合頻頻發表對臺灣政局的評論,其中最引起社會與媒體關注的便是所謂集結“第三勢力”的問題。

  李登輝要再度集結“第三勢力”目的是求“自保”

  李登輝頻頻議論時政,甚至公開集結“第三勢力”的意圖當然是非常清楚。

  首先是為了所謂“換掉”馬英九政權。這是李登輝在一年多前就公開提出的。而李登輝不喜歡馬英九包括馬英九政權,並非是所謂馬英九“傾中”而是李登輝為了“自保”。表面的理由是考慮到出於“臺獨”意識形態的需要,李登輝認為馬英九政權在追求兩岸統一。馬英九上任兩年多來的兩岸開放政策不是讓臺灣從大陸賺了更加多的錢,而是讓臺灣不僅經濟上更加地依賴大陸,而且讓臺灣失去了“臺灣自主性”,甚至會讓臺灣因此而“被統一”,是李登輝的“被統一狂想症”,讓李登輝眼見兩岸經濟上的密切與社會交往的擴大而“肝膽俱裂”。其實,擔任過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難道不知道兩岸經濟越來越密切是趨勢、是潮流?李登輝找“馬英九親中賣臺”這樣的理由的考慮卻是為了使其反對馬英九的做法在臺灣內部尤其是深綠內部求得“正當性”。也就是李登輝其實是與陳水扁一樣,拼命追求“臺獨”的目的不是為了“臺獨”,而是為了要“臺獨基本教義派”成為其“鐵桿護衛隊”來保衛其自身。所以,李登輝反對馬英九的真實目的是擔心被陳水扁舉發的種種“洗錢”、“貪腐”案件也像陳水扁一樣,被檢調機關清查而被起訴,特別是在陳水扁也已經被關進監獄的時候,李登輝內心其實是相當恐懼的,擔心馬英九也會基於政治考慮對其下手,從而李登輝是先下手為強,一則警告馬英九不能輕舉妄動,二則是一旦檢調單位真的起訴他李登輝,李登輝也可以拉“臺獨基本教義派”來相救。

  其次,是李登輝不甘寂寞的政治性格使然。李登輝是臺灣所謂“學者從政”的典型,在許多問題上有其個人的觀點,尤其好為人師。特別在擔任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對政治難以忘情,畢竟嘗盡了權力的滋味,一旦不再擁有,其內心感受可想而知。所以,在2000年下臺後,李登輝不僅組織臺聯黨來攪渾臺灣政壇一池污水,而且是頻頻地對國民黨、對民進黨、對整個臺灣政局“下指導棋”,唯恐臺灣社會與媒體冷落他。而李登輝的任何時候的任何出手,一般又都是選好了比較有利的時機,往往不是在政壇風平浪靜時,往往是在政局發展的關鍵階段,李登輝適時出手,企圖從中牟利。

  第三,是李登輝為了分化國民黨。李登輝其實也認識到,單靠民進黨恐怕在2012年難以取代馬英九,單靠蔡英文也不足以成事,這是李登輝為何公開倡言其所“鍾愛”的子弟兵蔡英文還“嫩”的原因,提出即使蔡英文僥倖上臺也是“第二個陳水扁”。正是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還不足以嚴重威脅馬英九,所以,李登輝倡導“民、國配”,需要從國民黨里拉出若干重量級的人士,通過分裂國民黨來達到取代馬英九政權的目的。李登輝正是從2000年連戰與宋楚瑜的分裂導致陳水扁的上臺看到了“換掉”馬英九的“竅門”所在。應該承認,這是李登輝老謀深算的地方。

  李登輝分裂國民黨的陰謀恐怕難以得逞

  其原因有三:

  一是李登輝以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傾中”為由來反對馬英九政權不符合臺灣的主流民意。臺灣的各種民調均顯示,馬英九的兩岸開放政策獲得了島內絕大多數民意的支援,李登輝以此為理由,在臺灣內部獲得的反響與支援絕對是聊聊無幾。

  二是有了2000年連戰、宋楚瑜分裂、民進黨陳水扁“漁翁得利”的教訓,泛藍的支援群眾一定不會再允許泛藍政治人物同室操戈,即使有個別政治人物或者派系人士脫黨脫陣營,應該也帶不走多數選票。尤其是在李登輝已經不再是國民黨主席的情況下,李登輝的影響力只能是每況愈下。

  三是李登輝也並不代表“第三勢力”。臺灣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應該是既不藍也不是綠的政治力量,是對藍的表現不太滿意,對綠的表現也同樣不滿意的中間選民。李登輝其實是“深綠”政治力量的代表人士,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臺聯黨在成立時也聲稱要成為第三股力量,社會媒體也關注其是否會成為第三勢力。然後,事實證明,臺聯黨只是泛綠陣營的“深綠”部分。

  基於此,李登輝集結“第三勢力”的圖謀,恐怕只能是“紙上談兵”、“腦中藍圖”而已,或者是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