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車英麟:破解政治難題 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深化

2010-07-19 15:12:00
來源:
字號

  兩岸關係發展經過各個發展階段,情形往往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有些問題是暫時地或局部地解決了,或緩和了,又有一些發生了,兩岸關係發展就顯現了階段性。

  

  現在兩岸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破解政治難題成為兩岸關注的焦點。胡錦濤主席指出:“為了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做出安排,兩岸可以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胡主席最近指出:“只要雙方良性互動,平等協商,就能夠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也能夠為逐步解決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難題找到可行辦法”,這就要求我們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兩岸雙方都要“不斷地反觀自身,克服存在的有礙于解決難題,做實事求是的因素”,才能立足於兩岸和平發展新階段的實踐,認真研究和探討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把握新階段的新特點,認真研究破解政治難題,探索並解決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使思想和理論,充分反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深化的要求。最近兩岸專家學者在破解政治難題發表許多意見,非常寶貴。余克禮先生的“破解政治難題,應預作準備”的文章,從命題到內容都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思想,值得讚賞。

  

  破解政治難題是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深化的迫切需要,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完整的統一,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兩岸的客觀現實和人民的意願是破解政治難題首要考慮的前提,核心就是堅持堅定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立場,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可能有對等和尊嚴。兩岸的政治定位是有法律文件規定的。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和臺灣的“國統綱領”明確宣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大陸與臺灣都中國領土,促成國家統一,應是中國人的共同責任”。加拿大中國統一促進會梁偉洪會長在“中國評論”發表專論中指出:這個“國統綱領”,當年是臺灣當局提出來的,並有社會基礎,兩岸在統一目標上就有了共同基礎。從容面對一個中國原則得到國際社會一致贊同,必須尊重和面對這個客觀實際,這不僅僅考慮臺灣同胞的感受,也要考慮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這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深化,破解政治難題,必須面的對客觀現實。

  

  兩岸開展政治對話,破解政治難題,一定要創造充足的條件,必須關注和創造破解政治難題的條件,包括兩岸的外部的客觀環境和兩岸自身和主體的條件,如兩岸政治現實,人的思維方式,精神狀態,價值觀念,多數人的意願等等。臺灣的“大選”必須重視,不僅僅關係國民黨和當選人的核心利益,也關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否繼續深化的大事。

  

  當前“臺獨”分裂勢力的抵制,干擾和破壞兩岸和平發展,也是破解政治難題的最大障礙。現在的民進黨雖然失去了發號施令的舞臺和行政資源的支援,兩岸大大降低了“臺獨”風險指數,但是,他們的“臺獨綱領”還沒有放棄,臺灣政局的主導權是志在必爭,如果臺灣發生再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和平發繼續深化很可能停止,甚之,出現暫時性倒退。因此,我們要不斷揭穿他們用“愛臺”與“買臺”種種欺騙臺灣同胞的真面目。還要積極化解臺灣同胞的種種誤解,這是破解政治難題不可忽視的非常重要條件,如果我們忽略了這個重要條件,把明天可能實現的,勉強地放在今天來做,必然離開了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現實性。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深化,儘快破解政治難題的正確思想,廣為臺灣同胞掌握,才會變成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巨大物質力量。

  

  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思想,是關係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統一前途命運的問題,鄧小平先生強調:“不唯上,要唯實”。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思維的方式的基礎是客觀事實,核心是“求是”。鄧小平先生的深刻論述,是堅持和把握了唯物辯證法“肯定與否定”規律的精髓。肯定與否定是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的,辯證法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發展是通過他自身的辯證否定實現的,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是對前一階段的否定,同時,它自身也被後一階段再否定,兩岸關係繼續深化思想,方針和政策,也要經過自我肯定與否定的過程,因此,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深化思想,方針和政策,一定要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規律性,一定堅持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才能儘快破解政治難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深化。(車英麟,加拿大中國統一促進會執行副會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