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鄭振清:國民黨要改革成功必須“穩健”

2010-03-10 13:41:00
來源:
字號

  在2010年初的兩輪共七席民意代表補選中國民黨連輸六席,馬英九對此公開致歉卻也強調:“國民黨的改革要繼續堅持,而且要大步前進,沒有改革就沒有未來,沒有團結就沒有力量。”這些話説明馬英九將國民黨的改革與選舉結果聯繫起來,認為選得不好是由於改革不夠而不是因為改革太多,將選舉失利視為“改革陣痛”。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追問:國民黨改革如何影響選舉?面臨嚴峻的選舉壓力,國民黨改革路在何方?

  國民黨改革如何影響選舉

  影響選民投票的因素,包括政黨形象、候選人特質、輔選工作、派系動員、選舉綱領,特別是選民對上述因素的感受。那麼國民黨改革如何影響到這些因素和選民感受?自馬英九執政以來,國民黨的改革雷聲不小,主要集中在黨産、黨務體制和與地方派系關係上。自1990年代初“修憲”全面開放民意代表直接選舉以來,這三個方面既是國民黨的優勢,也是包袱。國民黨鉅額黨産既保證了豐厚的資金及相關選舉資源,也給理性選民留下不公正的政黨印象,成為反對派猛攻的靶子;國民黨傳統上帶有“準列寧主義”和論資排輩、疊床架屋的政黨體制,雖能籠絡各方面精英,但是體制僵化、運轉呆滯,對基層民意回饋不足;至於地方派系,雖然可謂國民黨最有效的基層動員渠道,但是要麼尾大不掉,要麼與黑金、尋租等利益問題共生,與馬英九心目中理想化的美式政黨動員模式相差甚遠。因此,國民黨改革必然是把“雙刃劍”:如果真刀實幹,則不僅砍掉包袱,也削弱傳統的優勢;如果光説不練,也會失去民眾信任和支援。

  在馬英九的改革措施中,黨務體制最容易,黨産問題次之,地方派系最難處理。但從這幾次選舉來看,這三方面的改革都出了問題。其一,雖然簡化中央和基層黨部的黨務體制,大幅精簡黨工,但是缺乏那種以價值理念為號召、召之即來的大批基層志願義工的有效支援。於是國民黨傳統的組織優勢削弱了,但新的動員模式又沒有完全建立,輔選和組織工作十分脆弱,只能更加依賴地方派系和大小“樁腳”。其二,地方派系與國民黨中央形成利益交換基礎上的恩寵/侍從體制(patron-clientism)由來已久,黨中央提名地方選舉的候選人時往往要照顧派系利益平衡,這是臺灣本土選舉民主的基本特點。馬英九根據理想的選民完全獨立自主的選舉行為模式,要徹底摒棄地方派系長期把持的選舉利益。但目前馬的政績和表現都很低迷,國民黨中央只能與地方派系兩敗俱傷,讓民進黨“漁翁得利”。其三,黨産問題在近幾次選舉並未發酵,顯示在民眾對馬英九和國民黨已形成刻板印象的背景下,候選人特質、輔選與派系動員成為影響結果的關鍵因素。這幾次選舉中,國民黨中央提名的候選人雖然形象清新,與派系利益瓜葛較少,但是普遍缺乏長期的基層經營,無法贏得選民的信任感。因此,當馬英九光環不再,當執政黨政績低迷,輔選與派系關係出現的問題就是致命傷。

  國民黨改革路在何方?

  幾次選舉失利後,國民黨改革路在何方?改革是必須的,但改革要成功,必然是穩健的改革。就國民黨而言,穩健二字意味著,必須在確立新優勢的基礎上,才能既砍掉包袱,又贏得選票。

  從最近馬英九重用公關謀略能手金溥聰,金溥聰短暫起用一個單純職業經理人的吳睿穎來看,馬英九似乎陷入流行一時的“新公共管理”績效迷思。畢竟,一個基本政治常識是,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必須首重公共利益,必須提出長遠願景,必須有強烈的民生關懷和施政能力,才能贏得民心。選民需要的是能真心實意為他們服務的政黨,而不是一個包裝精良、高效運作的商業化政治組織。

  2010年,馬英九面臨兩大核心任務:宣導ECFA和“五都”選舉。與大陸簽署ECFA是馬任內的重大施政,“五都”選舉則是國民黨繼續發展與馬英九爭取連任的關鍵週邊戰。國民黨改革不可避免要在重大的施政和選舉壓力下推進,於是穩健勢必成為改革的新指針。從前述改革問題與管理迷思來看,國民黨要穩健地培養新優勢、馬英九要贏得人民再信任,任重而道遠。但是,臺灣政治現實留給馬英九的時間已經很緊了。面臨民進黨的激烈競爭,選舉迫在眉睫,壓力無處不在,如何把握好國民黨改革節奏,如何既堅持正面價值又靈活處理與地方派系的關係,如何做好重大施政並有效溝通,成為擺在馬英九主席面前亟需立即應對的重大考驗。(作者鄭振清,係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