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趙念渝:隔海觀選三議

2009-12-01 15:18:00
來源:
字號

  趙念渝今日在華廣網刊文,題為:隔海觀選三議。全文摘錄如下:

  臺灣縣市長選舉進入了倒計時。雖不能親歷其境,但隔海遙望,選戰猶歷歷在目,三點感受,願與諸位分享。

  首先,民進黨凶多吉少,蔡主席徒喚奈何

  對此次縣市長選舉,應該説蔡英文還算是比較明白,儘管頭腦也在發熱。本來,作為一個有經驗以及有一定程度民意支援的政黨,民進黨應該有非常好的機會以“成熟的反對黨”的身份參與這次選舉,並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援。可是,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自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以來,她一不能真正主政民進黨的黨務,二對臺灣的發展提不出任何實質性和建設性的意見,三在陳水扁家族的貪腐問題上優柔寡斷,無法切割,於是,蔡英文漸漸地蛻變為民進黨的“榮譽主席”,只能放任民粹式的“臺獨”勢力繼續把持著整個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和實踐風格,用“社會運動年”來取代正派的政黨鬥爭,結果是不斷激化臺灣社會的矛盾,加劇臺灣的分裂和對立,最後是孤立了自己,也使民進黨同臺灣民眾漸行漸遠。縱觀此次選舉,一是沒有主題,二是沒有章法,三是沒有核心,雖然廣告一做再做,玻璃窗擦了再擦,雜草除了再除,甚至鞠躬頻頻,既代表誠意募款,也隱含那遲遲説不出口的道歉,但如今看來,似乎已經有點晚了。而呂秀蓮在雲林輔選時偏偏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非要説“三合一”選舉選民手中的1張選票有5層意義:眼下的“三合一”選舉、明年“5都”市長的選舉、2012年民進黨重掌政權、護臺灣、還要加上個“救陳水扁”。而民進黨的另一位大佬謝長廷在屏東縣助選時則預言“民進黨有7席的希望”,根據何在,謝長廷又語焉不詳。相比之下,倒還是蔡英文本人比較謹慎,提出“坐三、爭四、望五”,不過能否實現,看來也難。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分析得比較中肯:民進黨拿不出更實在、更紮實的本事,對兩岸關係、對臺灣發展,民進黨沒有想法、沒有核心價值、沒有論述,在形同“紙老虎政黨”的情況下,誰需要擔心民進黨的殺傷力呢?一個無法讓人打從心底尊敬的政黨,永遠不值得畏懼。

  其次,國民黨吉多兇少,馬主席如履薄冰

  李登輝罵馬英九是“政治白癡”,呂秀蓮罵馬英九是“外交白癡”,還有人説馬英九頭頂上的政治光環已經消失,總之,一句話,看衰馬英九,擔心國民黨這次“中考”不合格。不過,在筆者看來,馬英九是國民黨多年來難得一見的政治人物,國民黨8年在野,兩次敗選,痛定思痛,才醒悟到與其出臺一個強勢人物,還不如出臺一個清廉自律的政黨領袖。在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中,馬英九不負眾望,一舉奪回大位。一年半來,馬英九兢兢業業,小心謹慎,推動兩岸關係的和解,關注民生問題的改善,在一系列問題的處理上表現出他的政治智慧,比如執政團隊的人員組合,2008年年底的消費券發放,今年8月的水災應對,積極支援兩岸和解的各種舉措,實現兩岸“三通”,開放陸客赴臺,支援“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此外,在宣佈美國牛肉進口臺灣的時間節點的選擇等等問題上,都展示了他光明磊落的政治品質和智慧。11月21日,在國民黨115週年黨慶晚會上,馬英九更是坦言,國民黨是一個知恥、知弊、認錯、改錯的政黨,抱著這樣的心態來參加縣市長選舉,才能真正贏得選舉、贏得民心,一起努力打漂亮選戰,贏得民心,已經建立百年的老政黨,進一步改革團結。臺灣輿論也指出,儘管民進黨“一再搗亂”,但馬英九當局終究還是一步步做著該做的事情,包括兩岸簽署金融MOU,以及即將洽談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很清楚,馬當局已走出自己的節奏,走出自己的風格,漸漸表現出執政的能力和效率,不必諱言,國民黨目前確實面臨嚴峻的“中考”,但筆者的認識是,雖不至滿分,但70-80分應該不成問題。

  最後,誰抓住兩岸關係,誰就抓住了臺灣

  臺灣的選舉很熱鬧,也很有看點,應該説是展示了臺灣的民主,儘管這一民主還有待持續的發展和完善。不過,臺灣的選舉同樣使筆者想起了蔣經國先生當年的一句話:誰抓住兩岸關係,誰就抓住了臺灣。馬英九不愧是在蔣經國先生身邊成長起來的聰明人,他深知兩岸關係好壞是臺灣政局穩定發展的根本,兩岸關係的和解是臺灣社會發展的保障,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也是國民黨在臺灣持續執政的基本保證,因此,一年半來,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恢復兩會協商,推動“三通”,廢棄陳水扁的“烽火外交”,提議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主張“和平協議”,甚至不排除未來可能的“胡馬會”,從而消除了兩岸戰爭的陰影,贏得了大陸數以百計的惠臺政策,不失時機地抓住大陸釋放出來的種種善意,使臺灣經濟逐漸走上健康發展的大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又何嘗不是臺灣社會民主發展和國民黨“中考”合格的基本保障呢?畢竟,兩岸民眾期望和平與發展,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人之間還有什麼不好説呢?(趙念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臺灣研究會理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