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淑靜:兩岸賺全世界的錢有何不好

2009-06-03 13:32:00
來源:
字號

  自去年5月20日以來,兩岸關係的迅速改善,8年來陳水扁政權設下的貿易及其他的障礙如今一一清除,大陸和臺灣經濟合作的大門自此敞開,許多商機逐漸呈現,資訊科技産業是第一波緊密合作的産業項目。

  去年12月,國臺辦主任王毅宣佈:“大陸企業決定擴大採購臺灣企業的面板,先期達成20億美元的意向。”大陸主要家電業積極配合政策,紛紛改用臺灣生産的面板。這個充滿善意的決策,震撼了韓國的IT産業。韓國企業將這一波兩岸合作稱為“IT産業國共合作”。去年第一季韓國佔有大陸面板的市場率為46.2%,第二名的臺灣佔35%。今年第一季第一名換成臺灣,佔有率達到56.5%,韓國的佔有率不到30%。

  其實臺灣原來在IT産業中遙遙領先韓國,但是多年來因為經濟體不夠大,企業規模不如人,儘管島內人才濟濟,技術卓越、幹勁拼勁十足,卻始終無法成功地創建獨立品牌,掌控行銷管道也困難。資本的投入額不及韓國有政府全力支援,在研發方面臺灣的比重不如人家,廣告行銷常常有力不從心之苦。最初的七八年,臺灣的産業IT曾賺得滿坑滿谷,後來面臨多方競爭,長年來都是在拼老命為大品牌做代工,利潤逐年縮水,賺幾個辛苦錢,真是有苦難言。追根究底是臺灣的經濟腹地有限,市場無法掌控,所以臺灣空喊“自創品牌”20年,始終停留在口號階段。

  韓國在IT産業上起步遲緩,掙扎了近20年,終於仗著有三倍于臺灣的經濟規模,政府凝聚舉國的財力,投入少數財團控制的産業,近來在IT産業上取得了幾乎要壓倒臺灣的優勢。如果兩岸在IT産業上從此密切合作,合起來的經濟規模是韓國的20倍,大陸的人力成本還是比較便宜,加上過去數十年臺灣企業在國際貿易、管理、行銷等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實力,今後真的猶如猛虎添翼,勢不可擋。臺灣夢寐以求20多年想創造世界品牌,也將一一落實。根據最新報道,中國大陸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市場。韓國的IT産業,現在已被巨大的危機意識所籠罩,並不是杞人憂天。
 
  一年多以前,臺灣當局還在衡量計較,八寸、十二寸晶圓片的製造技術不準登陸,如果讓對岸掌握了許多尖端科技,臺灣的廠商將被取而代之,優勢盡失。民進黨在意識形態上的荒謬與可笑,早就不值得一駁。科技領域中的工作者,都篤信一條最重要的簡單原則:科技競爭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暫時在獨特科技領域中取得一點領先,稍一懈怠就被其他競爭者超越。數十年來臺灣的IT産業工作者每日兢兢業業不斷創新,方才積累了臺灣今天的一點經濟成就。有了新的研發成果,誰也瞞不住,自己不説其他同行不久也都掌握了。就應當拿出來投産、分享,方能搶先取得經濟利益。把科研發現鎖在保險櫃裏,有何用處?

  臺灣的經濟發展只有一條康莊大道,要大膽走向國際市場,充滿自信地和對岸合作開發,新品牌將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最終一定惠及兩岸人民。

  正趕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各大經濟國都自顧不暇,兩岸在經濟上加強緊密工作,對臺灣而言正是一個難得的轉機,數年後將有異軍突起,許多新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閃爍。

  回到那句老話:集合兩岸人民的智慧、力量,去賺全世界人的錢,有什麼不好?(作者馬淑靜,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