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孫慶余:炒作范蘭欽不要扯上族群之爭

2009-03-24 09:11:00
來源:
字號

  臺灣資深政論家孫慶余23日在臺灣《蘋果日報》撰文指出,臺當局“新聞局”駐多倫多辦事處一等秘書郭冠英被指用“范蘭欽”之名在網路大寫辱臺文章,經人揭發後,余波盪漾至今。真正被觸動的是想藉機炒作的政黨神經。換言之,“范蘭欽”事件本身並不嚴重,嚴重的是朋黨故意使它嚴重。 

  當陳水扁可以説“太平洋沒有蓋,喜歡中國的游過去”,可以為臺北市長選舉得失,詆毀馬英九“香港腳”、“馬特首”,綠營可以一再説“中華民國”一中是賣臺,一些口不擇言的“獨”派甚至揚言把人“趕下海”,同樣口不擇言的“范蘭欽”有更嚴重嗎?某些人為他的辱臺匿名文章痛哭流涕及大興問罪之師,不是在演族群挑撥戲嗎? 

  文章説,政黨之可怕正在它極易變質,只顧少數人政治利益而不顧人民死活。為范蘭欽一人值得向馬英九當局大興問罪之師嗎?族群傷口應該這樣刻意撩動嗎?無限上綱到族群之爭、“國家”認同之爭,正是最可鄙之處。一部分人的偏差行為,竟被放大成整個黨、整個族群的偏差行為,這是什麼邏輯?誅九族嗎?還是奴隸時代的族群同罪律?

  所有的朋黨都自以為是君子,對方是小人。歐陽修的《朋黨論》正是持此論調,並且千古流傳。然而民眾的問題就在這裡。朋黨相爭,如果是權力職位之爭,雙方本無對錯可言,如果是理念之爭,更無君子小人之別。滲入過量情緒,非把每一人都捲入,把全臺灣都牽連為止。

  中國歷朝無一不有黨爭,假借血緣、地域、出身之名。東漢黨錮之禍、唐代牛李黨、宋代新舊黨等也是黨爭。韓非説:“相爭者朋黨而相非。”朋黨正是社會亂源。臺灣有“高級外省人”,也有“高級本省人”,這與族群無關,與接近政治、文化中心倒有關。

  孫慶余最後説,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提升知識及氣質而非訴諸惡鬥。如同果戈裏名言,人不能因為自己臉醜而責怪鏡子。李登輝、陳水扁都已當過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了,還談族群歧視,無論如何也説不過去吧?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