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茂雄:民進黨兩條路線都挫敗

2009-02-11 10:50:00
來源:
字號

  民進黨中常會討論增設“社會運動部”,將今年定位為“社會運動年”,以期結合島內民間力量展現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臺灣《蘋果日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對此指出,民進黨未建黨以前,黨外人士分成議會路線與群眾路線兩大體系,壁壘分明。走議會路線的人主張參與選舉,透過公職人員改革“政府”,並使在野勢力茁壯;主張群眾路線的人認定在野勢力太薄弱,應該著重群眾運動,以增強在野勢力。民進黨建黨後,群眾路線與議會路線並進,政治民主化之後群眾路線衰微,執政後群眾運動幾乎消失。2000年至2004年是綠營氣勢鼎盛時期,2005年以後氣勢逐漸衰退,有人認定是放棄群眾路線所造成,所以主張再走群眾路線以吸收中性選民。他們認定純綠與純藍的支援民眾只佔少數,多數民眾沒有既定立場,以前的群眾運動吸收了沒有既定立場的中性選民,才使民進黨茁壯,執政後的民進黨就是放棄群眾路線才造成衰退,事實上這是嚴重的誤會。

  文章認為,以前的群眾運動促使黨外勢力以及後來的民進黨茁壯,是因為國民黨政權獨裁與腐化,才使群眾路線有很大的空間,演講會可以吸引滿場的聽眾,敢罵國民黨的人就變成名嘴。政治民主化之後,群眾路線已逐漸失去著力點,演講會也吸收不到聽眾。民進黨高層或許還不知道,選舉時的聽眾是動員來的,若不動員,連政治明星都難以吸收上百的聽眾。

  群眾運動最主要的功效是挖執政黨的瘡疤,可是目前國、民兩黨的同構型相當高,綠營的群眾運動只在凝聚深綠民眾,沒有能力吸收中性選民,對擴張政治版圖毫無幫助。有不少人積極挖國民黨以前獨裁年代的瘡疤,可是能夠影響的只是目睹過國民黨惡行的人,年輕一代並沒有看到以前國民黨的惡形惡狀,綠營能影響的群眾其年齡層逐年提升,綠營的勢力當然衰退。有人過度迷信群眾運動,忘了國、民兩黨同構型提升之後,決戰點在於人脈。

  群眾路線式微之後,綠營的議會路線當然隨之衰退,而藍營的氣勢就相對提升,主要的原因是在人脈方面藍營遠比綠營強。以前是民進黨清廉而國民黨腐化,所以還有能力與國民黨的人脈抗衡,目前兩黨的同構型提升,綠營當然要輸給藍營。
 
  文章最後説,有政治資源就容易建立人脈,可是執政8年的民進黨人脈方面並沒有進步,難怪議會路線與群眾路線一樣日趨萎縮,氣勢衰退是必然的。民進黨要恢復氣勢,不是擴展人脈,就是建立良好形象以吸收中性選民。(作者陳茂雄,臺灣中山大學電機係教授、“臺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