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蔡逸儒:知識分子豈能甘為民進黨政治奴婢

2008-01-02 16:35: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蔡逸儒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指出,現在有許多人仍然曲意維護民進黨,認為唯有徹底解構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威權統治,完成轉型正義,臺灣才有明天。當年,大家對於民主發展及本土認同有很大的期許,所以不分省籍,許多人冒著殺頭、坐牢的風險,也要為臺灣的民主發展盡一分心力。 

  除此而外,還有一些人雖然對中國大陸沒有特殊的仇恨,但也缺乏情感與認同,不過由於痛恨所謂的“外來政權”,有強烈的臺灣悲情意識和當家做主的願望,因而強烈主張“臺灣獨立”,期望透過民進黨的長期執政,建構臺灣的“國家主體意識”。這其中有許多的歷史因素。
 
  看不到學術界的道德良心 

  同樣的,目前也有許多人對國民黨有太多的包容,不願過分予以責難,其中除了對過去經濟奇跡、社會和諧的美好回憶之外,主要原因在於,民進黨的分離主義主張和族群政治,再加上陳水扁的失政、失德,所以使許多人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現在的國民黨身上,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夠重掌政權,不但為臺灣民眾尋回過去傲人的經濟發展,也能匡正民進黨過去的亂政敗行,重建社會公理正義和諧,穩定兩岸關係,為後代子孫找到一條兩岸共存、共榮、統一、雙贏的道路。大家也不能認為這種觀點沒有道理。 

  文章説,回頭想想,如果因為這樣的錯愛,反而讓民進黨或國民黨失去了改革的動力和決心,那這些國民黨的支援者,和那些民進黨基本教義派又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反過來看,情形不也同樣如此?難道是非對錯、公理正義已非主要考量,大家果然真得非白即黑?難道今日臺灣真是只有立場,不問是非,已然進入民主內戰的惡性迴圈困境?思之令人悵! 

  選戰當前,藍綠廝殺,賤招盡出。有些醫界大老、企業人士及社運、工運團體看不下去,先後對時局發表看法,但臺灣學界迄今未見發聲,難怪臺灣媒體數度指明臺灣知識分子噤聲不語,要求學界在此關鍵時刻有道德的良心,勇於從是非對錯、道德操守的高度出發,教化民眾,為社會表率。在筆者看來,學界這種犬儒的做法,説好聽點是不願捲入政治混水,怕被人貼上標簽,但説難聽點,又何嘗不是為虎作倀,成為不公不義政權共犯結構的一員? 

  筆者身在學界,常以公共知識分子自我期許,對部分學界中人無恥無行的作風多有所知,包工程、搶位子的有之,有些人急著做官,換了屁股換了腦袋,有些人用一套標準痛批國民黨,又用另一套標準包容民進黨,有些人明知做了錯誤的選擇,但又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有些人明裏為民進黨涂胭抹粉,暗裏則需索職位。如果説拿“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標準要求這些人過高,那大家總應記得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的起碼標準吧?澄社諸君子難道不覺得汗顏? 

  希望民進黨學者出來説話 

  文章指出,好友臺大教授朱雲漢指出,當前臺灣知識分子頭上的兩頂烏雲,一是無奈,二是茫然,現在大家逐漸失去了方向感;知名評論家南方朔表示,臺灣的知識份子出現所謂的空窗期,自動地邊緣化,對民進黨的批評有感情上的障礙;政大教授陳芳明則乾脆自首説是,本來以為政黨輪替會讓社會更開放,結果卻比過去還封閉,變成假本土之名進行思想檢查,民進黨變成這樣,他也是共犯之一。問題已然清晰可見,難道大家還不能、不願發揮道德良知,匡正時弊?大家還要繼續裝聾作啞下去?

  話説回來,雖然這些問題筆者過去都曾罵過,但仍想找個機會和親綠學者有個當面對話的機會,問問他們究竟當前所做所為是愛臺灣或是害臺灣?究竟他們知不知道自給已然失去讀書人的良知與風骨?否則怎能對陳水扁的不當言行、貪污腐敗,民進黨的操弄族群、分化社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難道彼等午夜夢回的時候,沒有一絲一毫的愧疚,反問自己是否成了陳水扁的轎夫與共犯而不自知?或是他們根本就是心甘情願的,甘為民進黨的政治奴婢與打手?大家豈能斯文掃地到此地步?讀書人之讓人不齒莫此為甚。 

  文章表示,事實上,稟持著知識分子淑世救人、“愛國報國”的熱忱,筆者等人最近爭取到外界的支援,希望能透過學者對話,廣邀藍、綠及各界學者,透過理性的辯詰,就特定事項,如中美與臺灣的關係、一階段和兩階段投票、“公投綁大選”等議題進行學術討論,透過媒體,期望對社會産生一些正面的影響,讓大家知道,是非正義才是臺灣最大的價值,穩健中道才是臺灣未來的希望,清廉勤政才是為政的根本要義,兩岸和諧才是臺灣的發展機會,其他都是政治人物騙人的把戲。但是親綠學者無人敢於或願意出面接受挑戰,光由這點看來大家就可預見,臺灣還有好長的一段和解之路得走。 

  臺灣的知識分子站出來吧!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