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南方朔:戒嚴是説笑 扁的特務機關更可怕

2007-12-03 14:49:00
來源:
字號

  無論任何地區,人們都畏懼特務,特務打著“國家安全”、“國家機密”、“懲治貪腐”的旗號,而擁有極大的便宜行事權力。在法治程度不足,特別是喜歡把司法變成政治工具的國家,這種在法治體系內長出的特別機構就更讓人害怕了。

  上個星期,臺灣的“立法院”趕在會期結束前,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了“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的修訂,讓“調查局”組織擴編,由7個處增為15個處,法定員額則增加211 至308人。臺灣的“立法”工作一向遲緩,許多法案經常一拖數年,而這個特務機關的組織法,從案子提出到三讀通過,卻只花了一個星期,速度之快讓人嘆為觀止, 其中到底透露出什麼蹊蹺呢?

  知名政論家南方朔今天在香港《明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當中的道理一點也不難明瞭。日前民進黨的最高輔選系統,召開了所謂的“府院黨輿情會報”及“反賄選小組”聯席會議,這兩個會議乃是民進黨權力核心的動員會議,這個會議已決定透過特務及“司法”檢察官系統查察賄選,將是明年選舉的重要目標。對即將選舉的“立法委員”而言,只要選舉期間被“調查局”盯上,隨便做出一點動作或放出一點涉及賄選的消息,那麼他就不必再選了。為了息事寧人,賣個交情,於是整個“立法院”無分朝野,不管藍綠,所有的“立法委員”集體放水。法案一個星期就過關,在整個過程裏沒有一個人發言。這是舉世罕見的政治勒索,而它居然成功了。臺灣民主素質的沉淪,居然到了這樣的程度!

  事後,媒體在驚訝之餘,分別訪問了許多“立法委員”,他們的答覆很簡單:“我們也怕調查局啊!”在“立法”期間,“調查局”派出大批調查員“拜訪”“立法委員”,“希望”能夠支援這個法案,為了“答謝”支援,到了選舉時一定會大家彼此照顧,不會找麻煩。就這樣,政治勒索就輕輕鬆鬆達成目標。臺灣連高高在上的“立法委員”都怕“調查局”怕到這樣的程度,那麼“調查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臺灣的“調查局”在系統上類似于美國司法部下屬的聯邦調查局。這種特務機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都難免雙手搞得十分骯臟,美國的聯邦調查局當年鎮壓美國黑人及印第安人民權運動,滲透顛覆青年不滿運動,設局陷害某些國家的公司製造出産業間諜及偷竊科技機密案,另外還有當年的李文和案,但因美國的政黨政治畢竟早已成熟,因此聯邦調查局還不至於用它的權力來對付別的政黨之候選人。但在臺灣卻不然了。

  臺灣的“調查局”前身是國民黨早期的“中統局”,相當於某種形態的政治警察,專門用來對付異己。儘管現在臺灣已民主化了,但這種壞基因卻一直留存,這就是所謂的“司法警察不中立”、“司法檢調選擇性辦案”。由於這種機構具有體制上的合法性與權威性,用這種機構在選舉時打擊異己,比起候選人自己的胡亂指控當然好了太多。過去有次“立委”選舉,國民黨的女性候選人勝券在握,“法務部長”利用“調查局”硬是指控她送給選民的“偽鈔檢測筆”超過法定的台幣30元,因而是賄選。賄選的指控一齣,該候選人即告大敗落選。

  儘管後來法院認定該禮物的成本批發價確實不必30元,因而不算賄選。但這種遲來的正義,對於已敗選的候選人又有何意義?臺灣的法律又沒有規定胡亂指控所扭曲的選舉必須重來。這種法律關係的不對等,遂給了“調查局”可以胡亂指控的權力,臺灣的“立法委員”都怕“調查局”,良有以也。只是“立法委員”在政治勒索下放水,讓“調查局”擴編及增加員額,選舉時“調查局”就不會找他們麻煩,但他們的這種期待有可能成真嗎?

  文章説,上星期除了“調查局組織法”的順利三讀,讓人見識到臺灣特務機關的威力外,同一週內,臺灣的“國安局”大陣仗的搜索一家出版社,更讓人看到了特務機關恐怖的另一面。

  有一個“國安局”的退休副處長蕭臺福,他過去管的是所謂的“學術情報”這個項目,臺灣女間諜程念慈案等,都是他的管轄範圍;此外,他也是“國安局”內部人員訓練的講師。他退休後寫了一本《情報生涯30年》交給一家出版社出版。在出書前他早已將原稿交給“國安局”審查,但兩度去函訊問,上級只説是不同意,卻未主動做出任何聯繫或具體説出要修改的內容。於是在沒有下文後,他和出版社即將該書出版。於是“國安局”遂大陣仗展開搜索及沒收。臺灣的“國安局”手下有自己的檢察官,意思是説它決定要搜索誰,可以不經“司法”管道即自行決定。它派出3個檢察官率同一群檢察事務官大舉闖入出版社搜索兼沒收,這是近年來臺灣已少見的場面,難怪讓各方驚恐不已了。此案之可議處有三﹕

  (一)作者出書前即將原稿上呈,要求審查,為何該局不正視此事,在事前即化解問題?

  (二)該書其實在11月即已上了網路書店,為何拖到12月才大陣仗出面搜索,這似乎顯示出該書的嚴重性並沒有太大,既然可以拖上一個月,那麼它後來的大陣仗搜索又代表什麼意義呢?

  (三)媒體報道稱,該書主要內容其實像是教科書,是作者以前在“國安局”上課時的講義重新編寫而成,講原理原則多,具體情報事例少,因此該案涉及泄密的成分不大,反而可能只是“國安局”本身內鬥的延長。

  文章認為,“國安局”的大搜索,確實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但值得注意的,卻是它大搜索的場面。“國安局”對此案理論上有許多處理方式,而它竟選擇了最聳人聽聞的大搜索,這個動作究竟在暗示什麼呢?近期以來,臺灣的“國安局”已地位愈來愈突出。今年雙十,“總統府”前閱兵,“國安局”即在“總統府”頂樓安排了狙擊手,用遠距狙擊槍盯著現場,這是在刻意製造恐怖的怪異氣氛。而現在“國安局”又大場面搜索出版社,它即難免讓人和狙擊槍聯想到了一起,目的是要製造某種嚴峻的氣氛。

  有人認為前個星期陳水扁才説過“考慮戒嚴”,他的話雖然後來收回,但他會説出那樣的話,不正是企圖把臺灣的形勢搞得緊張起來嗎?由“考慮戒嚴”到“調查局”擴編,再到“國安局”大搜索,這都是在搞氣氛,到了最後,這種氣氛又會變成什麼呢?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