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失業年輕人的吶喊:我愛臺灣 臺灣不愛我

2007-11-22 09:58:00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現代的臺灣年青人,雖然降生在臺灣經濟成長最快速、最興旺的年代,但是他們在大學畢業之後,卻面臨著一個經濟衰退最嚴重的階段,他們必須接受巨大的求職壓力和連綿不斷的挫折,考驗著他們的自信和自尊。

  根據臺灣“主計處”的最新統計,十五歲到二十九歲的失業率在今年的前九個月高達7.6%,將近整體失業率3.92%的兩倍。其實這個現象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自2000年起臺灣年青人的失業率由5.4%一躍為7.78%,然後一連五年年青人的失業率分別是8.96%、8.53%、7.82%、7.7%、7.61%。目前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人數估計為十一萬六千人,達到歷史新高。今年的應屆大學以上畢業生,每二點五人就有一人失業。“勞委會”發表了一個數字,臺灣十五到二十九歲的青年,平均找工作的時日約兩個月,但是這與當今實際情況很不相符。很多社會服務機構的統計資料指出,一般大專畢業生找到比較安定或合乎所學的工作,通常要十個月到兩年之久。官方的失業率不能表達的另外一個現象是,許多大專畢業生雖然有了工作,但是普遍都覺得他們的現職“待遇太低”、“無發展前景”。這些年輕人的流動性高,屬於“漂流工作族”,最典型的是流浪教師。他們生活不安定,看不到什麼前景和希望,意志隨之沮喪消沉,對人、事、物免不了發展出負面消極的態度,是整個社會更深一層的隱憂。

  臺灣歷經十年教育改革,大專院校林立,有數百間之多,入學率超過了100%,許多大專每年收不到足夠的學生,每位適齡學子都可以讀大學,但是相對的臺灣的大專教育素質逐年下降。最近的民調顯示,一般年青人多數認為臺灣的大專教育缺乏競爭力,學校為了保有學生人數,不敢嚴格要求。當今的臺灣畢業生,比不過受過相同教育的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或香港的同學們。歷來大學畢業生的佼佼者,多數選擇赴歐美名牌大學深造,這種情況也是今不如昔。許多美國著名大學的資深教授表示,哈佛,普林斯頓、史丹福、MIT等名校,二三十年前各科系的實驗室中處處都有臺灣留學生,個個出類拔萃、成績優異。如今這些名牌大學的研究單位,年青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以中國大陸、印度、西歐的留學生為主力,臺灣研究生已是鳳毛麟角。

  臺灣的大專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十年的教育改革表面上是為年青人大開高等學府之門,花費了許多資源,要使人人能受到高等教育。現代年輕人以他們大部份的青春和資源,接受了大學教育和訓練,畢業之後竟然很難找到一份相宜的工作。受了多年的教育,走入社會卻面臨如此慘酷的現實,年青人感到極度的徬徨和無助。

  教育改革是十多年來臺灣當局主導的重要政策,這個政策能見到的具體成果,只有大專院校林立這一項。“教育部”及相關單位從來就沒有想過如何在大專教育的“品控管制”方面把關,如今每年有二十多萬大學以上學歷畢業生,整個臺灣並沒有足夠的需求來人盡其才,十一萬六千多位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游蕩,臺灣當局難辭其咎。

  根據“勞委會”的調查資料,高達四成八的臺灣年青人願意到海外工作,首選是亞洲,中國大陸排名第二。消息很令人鼓舞,調查數字證明近一半的臺灣年青人勇於挑戰未來,不怕辛苦願意到異地去打天下,殺出一條活路,展現自己的能力和理想。許多人還譏諷這一代年青人是“草莓族”,外表鮮麗但是抗壓性很低,看來不可以妄下斷語,一概而論。另外一個因素是臺灣境內的經濟持續低迷,年青人找出路愈來愈難,鼓起勇氣走出去突破困境,幾乎是他們惟一的選擇。

  祝福這些勇於出走闖世界的年青人,我們期待他們的衣錦榮歸。不能指責他們“不愛臺灣”吧!否則“愛臺灣”的年青人大半是失業者,這又是什麼光彩的事呢?

  (作者馬康莊,為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