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預:從經濟看兩岸 美好局面可期

時間:2008-03-21 10: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信彰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蔡文預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兩岸經濟互補互利,實現“三通”後,兩岸經濟有很多地方可以配合,擴展岀更多的優勢所在。”始終看好兩岸經貿前景的蔡文預還表示,“以貿易來説,中國大陸各省對出口退稅有不同的規定,不同地方的零組件很難組合,臺商可分別購買後,利用較靈活的外貿和外匯制度,在基隆、高雄等臺灣本島自由貿易區將之組合在同一貨櫃裏,銷往人力成本高的歐美,從中獲取可觀利潤。”

  他説,未來兩岸關係更和諧的情況下,臺灣可以充當中國大陸的貿易尖兵。臺灣的貿易商如果沒有中國大陸廉價的産品,競爭力會大大減弱;同樣,中國大陸産品如果沒有臺灣貿易商要尋找通路(銷路)和市場也沒有那麼簡單。於是,兩岸經貿分工,就形成了臺灣接單,中國大陸生産的模式。兩岸“三通”後,這種模式只會強化。

  “因此,從經濟層面看兩岸關係,各有專長、優勢,兩岸當政者如能從中華民族的發展,百姓的福祉著想,維持穩定的兩岸關係,減少企業經營的障礙,兩岸經濟會有一個很好的局面。”  

  他表示,企業經營通常會一直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需要不斷找尋生存發展的可能。“好比推車上山不進則退”。以自己三十年總共服務二三千家企業的經驗,臺灣企業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汰換率,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不是擴張太快,就是市場消失。

  他曾在一九九0年時回頭翻看報載的一九八0年臺灣十大創業楷模,十年間僅剩一家還在,昔日的“網球大王”、“電話大王”在臺灣只空留記憶。而當年臺灣冠有的“玩具王國”盛譽,在短短五年內摘帽。現在中國大陸經營成功的寶成鞋業,已是“世界鞋王”,應該慶倖當年跑得快,否則在臺灣生存環境變遷下,不是消亡就是規模銳縮。

  他回憶,自己的事務所當年開業時一年內有了三家客戶,至今兩家還在,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其中一家做聖誕燈飾,在深圳有工廠,産品銷往美國。

  他説,實際上,企業成功要件:一是有固定的供應渠道,二是有技術專長,三是冒險不斷更新産品,四是貿易類公司與合作的大公司業務員合夥作生意。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找出優勢所在,及如何創造優勢。

  蔡文預説,“幸而,中國大陸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為許多臺灣企業帶來新生機,有了新優勢”。

  以他觀察,臺灣經濟發展有一定的週期,一九七五年、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七年先後都出現低谷的狀況,又是十一年後的二00八年前後將再可能面臨困難,而這次和二十二年前類似,面臨雙重壓力,受影響的因素,除了物價上漲外,還有美國次貸危機導致銀根收縮、需求縮減,臺灣對美、歐出口下降。不久前,臺灣經營健康休閒産業的亞歷山大公司出現危機,轎車銷售下降三成。他説這些現象應當引起警惕。

  “未來,臺灣企業乃至臺灣經濟將更加借重中國大陸市場”。蔡文預表示,兩岸同文同種,經濟發展軌跡又相同,因此,人才、經驗互相交流,可加速兩岸的進步,兩岸人民應會更幸福。

 

相關閱讀:

  蔡文預先生一九七0年入讀臺灣大學商學系,一九七五年畢業後考取會計師資格,一九八0年擁有自己的事務所。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兩岸經貿往來日益頻繁,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逐漸增加,蔡先生基於為服務台灣企業和中國大陸臺商,開始著手了解中國大陸相關貿易法規,並興起參加中國大陸註冊會計師資格考試的念頭。一九九七年,他獲全科通過。

  他比較兩岸經濟成長過程:都由吸引外來投資,進行商品加工輸出,帶動經濟成長開始;再加上中國大陸初期相關規章較缺乏,為加速向世界開放,多借鑒臺灣做法,因此兩岸法規頗多雷同處,譬如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同一版本,營業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公司法等兩岸相關科目整體架構類似。 

  蔡先生目前有四五百家客戶,涉及服務業、營建、化工、機械、電子等各行業,有二成與中國大陸有合作;其中貿易行業更高達百分之五十。

  蔡文預現在上半年主要忙於參與客戶報稅、節稅規劃等工作,下半年則多為客戶介紹中國大陸的稅制,經濟法規和土地制度等,參加有關中國大陸財會講座,並與上海等地的同業保持資訊交流。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