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朱松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為新時代兩岸關係奠基的五年

2017-12-06 08:4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臺灣政局和兩岸關係複雜多變的五年。五年來,大陸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砥礪前行,未雨綢繆,積極探索,把握住了重要的歷史節點,攻克了兩岸關係的天王山,為新時代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奠基,為開創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提供了實踐基礎。

  一、進一步夯實了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基礎

  十八大召開前的臺灣政局就醞釀著不穩定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後來的五年中不斷變化,2012年以來的五年,王金平黨籍案、“太陽花學運”、“九合一”選舉、“二合一”再選等諸多事件不可預料的結果,臺灣政局發生了結構性的演變。臺灣政局的重大變化對兩岸關係産生了近乎顛覆性的影響。五年來,大陸對臺工作部門迎難而上,深入調研,尋找癥結,找出關鍵,探求新局成了不二的選擇。五年來,通過冷靜觀察臺灣政局的波濤與漣漪,沉著應付兩岸隨時可能的變局,獲取了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極為有益的經驗,為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國家最終走向完全統一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為新時代的兩岸關係發展做出了充分的評估和鋪墊。正是全面把握了臺灣政局前所未有的變局,全面研究了臺灣民意演變的趨勢,全面透析了兩岸關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走勢,大陸對臺工作部門才逐漸探索出臺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發展的規律,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對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十八大後,大陸對臺工作全面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指示,在兩岸關係中用“臺灣夢”、“兩岸夢”搭起了兩岸共圓中國夢的橋梁,完善了從中國夢到世界夢的相關環節,為習近平新時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素材。2013年到2016年的每一次中央全會都在不斷推進新時代的發展,不斷推出新理念,為中國搭起了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中央對臺工作與時俱進,在建立依法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極推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積極探索,在攻堅克難中不斷前行,日益積極主動地引領兩岸關係話語權,將兩岸關係引入到積極推動國家和平統一的新階段。

  二、進一步打開了對臺工作的新空間

  十八大以來,中央對臺工作本著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目標,積極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搭建和完善了兩岸交流合作的平臺,建立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互訪並建立了兩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為實現了兩岸領導人會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015年11月7日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晤,開啟了歷史的先河,將兩岸交流突進到最高峰,為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工作空間,為兩岸關係進一步和平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為兩岸走向和平統一提供了新的動力。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晤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兩岸政治對立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最終必須解決的歷史責任感,順應了兩岸同胞的心願和當今時代的潮流,為兩岸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分析、共築政治基礎,尋求兩岸關係的解決之道,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作出了示範。

  三、進一步落實了對臺工作在中央全局戰略中的角色

  過去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中央堅持穩中求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為了取得這些新成就,就需要有安定的周邊環境,就需要有安定的臺海關係,就需要在沉著應付臺灣局勢變化的同時,有力地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五年來,大陸對臺工作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方向明確,效果顯著。五年來,兩岸社會文化交流層面不斷擴大;兩岸交流機制相繼建立、不斷完善;兩岸生活互動更加深入,“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政策不斷深化細化;中華文化交流、心靈契合的程度不斷提高,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民眾希望兩岸和平發展的聲音不斷增大。

  五年來,在兩岸關係上,鬥而不破,危而不亂,有章有法,有效遏制了“臺獨”分裂勢力的勢頭,維持了臺海地區和平穩定,從容不迫應對臺灣政局重大變化,積極促進兩岸民眾交流互動,積極探索兩岸民生福祉的提升途徑,積極積累國家統一的善意基礎。

  國家沒有實現完全統一,對臺工作的實踐和理論創新就沒有止境。五年來對臺工作的成績是全方位的、基礎性的、根本性的,它醞釀著對臺工作的質變、提升著對臺工作的品質。五年後的今天,從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到實現祖國完全和平統一的重大判斷水到渠成,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作為黨的三大歷史任務寫入十九大報告,成為全黨在新時代奮鬥的目標。五年來,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新對臺工作思路,進一步鑄就堅實的兩岸基礎,這才進一步增加了未來建設國家統一的偉大工程,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全面定力和信心。(作者:朱松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