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黨朝勝:十八大以來對臺工作的偉大成就(上)

2017-09-26 09: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五年來,中央對臺工作嚴格按照中共十八大報告“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的部署,緊密圍繞習近平“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等系列涉臺重要講話的新論斷新思想新思路的指引,在對臺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偉大成就。“臺獨”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九二共識”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國家統一之勢更加不可逆轉、統一進程正加速推進。

  一、不斷改革創新,全面提升大陸綜合實力,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最終統“獨”對決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與精神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兩岸關係走向與統“獨”終極對決,最終取決於大陸綜合實力發展,取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大陸發展越好越快,實現中國夢的步伐越穩健,“臺獨”分裂勢力的各種蠱惑之詞就越顯荒謬,維護國家統一的精神與物質基礎就越顯牢固。大陸自身發展進步是解決兩岸問題的基本前提,不斷發展大陸綜合實力,就是在“反獨促統”。

  五年來,大陸嚴格按照十八大報告與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的部署,致力“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斷改革創新,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不斷提升自身軟、硬實力,併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夢也到了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的關鍵時刻。五年來的偉大成就,不僅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與倫比的生機和活力,激發了大家追求中國夢、謀求國家統一的熱情。“北京模式”全球影響更加深遠,島內反響更加強烈,對“反獨促統”的作用最為突出。

  一是,形形色色“臺獨”蠱惑之詞不攻自破。長期以來,“臺獨”為蠱惑民眾、擴散“獨”潮,總稱臺灣有錢民主、大陸貧窮落後,並以“扣紅帽”、“打黑棍”等方式阻止真相傳播。但隨著兩岸交流深入,真相逐漸被臺灣同胞了解。最近,墨綠出身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又大聲講出“大陸發展強大,臺灣相對落後許多,臺灣已虛耗20多年,繼續下去只會完蛋”的話,立即引發廣泛共鳴,島內各界更指出,兩岸差距只會越拉越大,尤其是大陸從中央到地方都齊心為經濟打拼,且大陸的目標都會落實,臺灣的計劃總是喊了很多年,最終不是停在計劃階段就是不知去處。“臺獨”蠱惑之詞正被大陸進步的事實與有識之士的宣揚一一粉碎。

  二是,大陸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與實力得到充分展示。軍事力量是“反獨促統”的保底手段。五年來,大陸強軍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軍隊精神作風天翻地覆,硬體建設快馬加鞭,這些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建軍90週年閱兵式等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示。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大陸軍隊頻頻對“臺獨”分裂勢力亮劍:航母遼寧艦編隊數次途經或繞航臺灣、空軍編隊例行訓練繞臺飛行……大陸軍方行動,向“臺獨”及暗助“臺獨”的國際反華勢力傳遞這樣一個明確資訊,軍事手段始終是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保底手段,“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誰都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並且,中國有決心有能力取得反對“臺獨”分裂的最終勝利!

  三是大陸對臺灣同胞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五年來,大陸社會安定、經濟年均增速7.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年均7.4%,與島內政局動蕩、社會矛盾激化、薪資長期停滯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在“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對臺工作新思路下,大陸出臺了系列方便兩岸交流合作新舉措;“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深入,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新機遇。諸多利好疊加,吸引了越來越多臺灣同胞。近年臺灣人才外流嚴重,絕大部分涌進大陸,且主要為科技及經貿管理等方面的專才。臺官方數據也顯示,臺灣外流人才近6成“登陸”。另有消息,當年反對兩岸服貿的“太陽花學運”骨幹也已悄悄赴深圳工作。

  二、充分展現大國擔當發揮國際影響,“臺獨”謀求“國際空間”的幻想破滅,為統一偉業營造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本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臺灣就已在法律和事實上回歸中國。之後臺灣問題的出現,雖與內戰有關,更主要是外國勢力干涉的結果。為此,中國政府和人民付出了長期艱巨的努力,確立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國際法與國際政治格局。然而,“臺獨”分裂勢力始終沒有停止“挾洋自重”“以洋謀獨”的幻想,始終沒有停止謀求“臺獨國際空間”的行動。國際場合阻擊“臺獨”分裂已成“反獨促統”重要一環。

  十八大以來,大陸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開展全方位外交,推動全球治理新變革,中國正在前所未有地走向世界舞臺中心。這五年,大陸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共同美好家園,謀求全球共贏共用;努力維護“二戰”成果,成功舉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留權(SDR),成為國際結算與超主權儲備貨幣;積極推動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中非、中拉、中阿邁上新臺階,“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金磚合作有聲有色;積極推動區域合作,成功引導APEC、亞信、中國—東盟峰會、東亞峰會等;主動運籌,穩固大國關係,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立與鞏固,中俄、中歐關係進入新階段……中國外交已從“對大國的外交”轉變成“作為一個大國的外交”,大國自信與大國擔當得到充分彰顯。國際社會越來越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理所當然更自覺尊重中國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自覺維護中國核心利益,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國際社會主流認知,“臺獨國際空間”越來越小。

  一是,國際組織拒“臺獨”于門外。2016年,新上臺的蔡英文當局妄圖在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前提下,坐享馬英九當局因堅持“九二共識”而取得的參與國際活動的成果,結果一再碰壁。2016年蔡當局參與WHA用的是世衛組織對馬當局的邀請函,且邀請函明確註明聯大2758號決議及世衛大會25.1號決議的一中原則,2017年則沒再邀請蔡當局。國際民航組織ICAO不僅不再邀臺參與,更將“臺灣臺北”更正為“中國臺北”。APEC也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和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拒絕“臺獨”分子的登臺走秀。

  二是重要國家不再給“臺獨”機會。被“臺獨”視為靠山的美國,雖然發生政權更替,但始終強調一個中國政策,並基於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核心內涵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拒絕了“臺獨”系列無理要求。尤其是特朗普就任總統後,公開否決蔡英文期待的“特蔡通話”,對“臺獨”無異當頭棒喝。被“臺獨”視為“新南向政策”支點的新加坡,與臺關係越來越遠,這將讓臺在東南亞的佈局崩盤,“新南向”也將無路可走。

  三是臺“邦交國”日漸遠離。蔡英文執政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先後與臺“斷交”,臺“邦交國”僅剩20個,即便如此,島內消息稱18個“邦交國”等著與臺“斷交”。為穩住“邦交”,蔡當局玩出“金援外交”老把戲,人口僅僅35萬的貝里斯一次從臺獲取18億元新台幣,但這又刺激了其他“邦交國”的胃口,要求更多“援助”,否則,隨時棄臺而去。更讓“臺獨”尷尬的是,花錢雖不少收益卻甚微,近半“邦交國”不願為其發聲。

  此外,臺灣在一些非“邦交國”長期經營的所謂“代表處”也在所在國壓力下被迫改名為“臺北代表處”,與“臺獨”期待“國際正名”的幻想完全相反。(未完待續。)(作者:黨朝勝,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明日發佈(下)篇,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