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星:派系鬥爭視角下的民進黨政治生態

2012-03-14 10: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像以前每次選舉過後一樣,民進黨內開始了新一輪的權力重組運作。華廣網13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徐峰和陳星的專論文章分析派系鬥爭視角下的民進黨政治生態。

  全文摘編如下: 

  蔡英文辭去黨主席並由陳菊暫時代理黨主席後,民進黨政治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派系鬥爭暗流涌動,政治生態快速變化,像以前每次選舉過後一樣,民進黨內開始了新一輪的權力重組運作。此次權力重組中,民進黨內派系運作下的政治生態變化尤為值得觀察。此處講的“派系”為廣義上的派系,主要是指有一定的組織規章制度或者曾經有組織制度化運作的次級政治團體,以及以政治山頭為中心形成的“私人侍從”式的政治群體。

  民進黨的發展過程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各派系間競合的歷史。從“黨外”時期的“編聯會”與“公政會”到“反對黨”時期的“美麗島”、“新潮流”、“正義連線”、“臺灣福利國連線”、“臺獨聯盟”、“新世紀”與“新動力”等,派系對黨務、選舉、人事等操作的影響無處不在,即使民進黨在2006年宣佈解散派系,原派系人馬仍舊以各種形式存在併發揮作用。派系潛在合作、鬥爭的外在表現便是民進黨政治生態變化。

  以權力作為主要考量因素,民進黨派系鬥爭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黨外”及“反對黨”初期的“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及家屬主導民進黨權利分配時代。黨外時期已經呈現出路線的分歧但是形式上仍然保持團結。此後,黨外作家、編輯群為主的“新生代”的崛起挑戰了“黨外主流派”的地位,1983年“新生代”集結組成“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新潮流的前身);1984年,以康寧祥為核心的“黨外主流派”成立了“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至此,民進黨的派系鬥爭拉開序幕。90年代前的派系鬥爭主要集中于“新潮流係”與“美麗島係”之間,“新潮流”在鬥爭中逐漸穩定下來;“美麗島係”則因為結構鬆散而逐漸走向衰落。

  第二,新老派系交替,走向派系共治。20世紀90年代後民進黨派系結構開始轉變,由陳水扁、謝長廷為代表的的“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異軍突起。舊的“美麗島係”分裂為“新世紀”、“新動力”,勢力逐漸衰微,“臺獨基本教義派”另組“建國黨”與民進黨分道揚鑣。至此,民進黨派系鬥爭形成政治明星主導的“私人侍從”型派系間利益分配的格局,各勢力發展壯大,民進黨進入“天王時代”,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民進黨成為“執政黨”。陳水扁的當選使“正義連線”迅速膨脹,各派系在分得利益的同時維持鬆散的“主流聯盟”組織,形成了形式上派系共治模式。

  第三,二次政黨輪替後,權力凝聚政治資源形成新的力量;新潮流係“一派獨大”。2008年民進黨喪失“執政黨”地位,扁係力量迅速崩解,蘇貞昌、謝長廷、陳菊等政治人物整合吸納不同力量,展開派系重組。由於派系間難以達成妥協,“非典型”政治人物蔡英文迅速崛起,成為“泛綠”共主。此時,除了“新潮流係”沿襲派系組織運作以外,其他勢力更新換代加快,凝聚力消減,政治資源成為決定派系力量消漲的核心。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