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星:找不到敵人的民進黨如何面對未來?

2013-07-25 09: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自《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之日起,民進黨及泛綠陣營就一直沒有停止杯葛行為。華廣網23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的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需要敵人,他們不適應沒有敵人的日子。無論是在兩岸還是島內,民進黨其實最怕和解,也難以適應和解帶來的衝擊。找不到敵人的民進黨如何面對未來,已經成為擺在該黨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全文內容如下:

  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正式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自這一協定簽署之日起,民進黨及泛綠陣營就一直沒有停止杯葛行為,不但在“立法院”再次採取焦土政策進行強力阻撓,民進黨中央也火力全開對這一協定進行猛烈攻擊。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甚至聲稱,假若國民黨“立院”黨團繼續為這個協議護航,“拒絕對協議內容進行實質審查,屆時就是罷免馬英九的時刻。”

  仔細觀察民進黨這次杯葛行為的論調,與以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認為,“這項協議讓臺灣的食衣住行育樂到生老病死,全面被大陸攻佔。這個衝擊含蓋臺灣各産業,而且深入社區,這是極為冒進的作為。”民進黨所強調者是這一協議的簽署會將臺灣“進一步鎖入中國大陸”,使兩岸力量對比“進一步向大陸傾斜”,“這對臺灣維持現狀的能力勢必造成極嚴重威脅”。這是民進黨反對兩岸交流與合作一貫論調的延續,也是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且戰且走的策略體現。

  明明是對臺灣有利的協議,為什麼民進黨如此拼了命的反對?事實上,近年來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已經形成了“逢中必反”思維定勢。其中折射出的問題是,民進黨在兩岸及島內情勢已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沒有辦法進行適應性調整以適應這些已經改變了的情勢。概而言之,民進黨的困境可以這樣表述:該黨一直習慣於有一個強大的敵人,才能充分發揮其戰鬥性與凝聚力。民進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國民黨的鬥爭成為其最為核心的政治活動,民進黨的鬥爭性格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養成的。當時民進黨營造了國民黨“外來政權”以及“黑金政治代表”的形象,並挑起了族群鬥爭,將國民黨建構成了“本省族群的敵人”,並以此使自己的政治版圖逐步擴大,並在這種鬥爭模式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以及主流訴求。

  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臺灣的政治結構中省籍問題已經不是問題,外省族群已經不復在臺灣政壇佔據主導性優勢,民進黨再將國民黨建構成“敵人”已經沒有了正當性。不過民進黨在選舉動員中依然力圖延續民眾的敵對想像,一度將“反對外來政權復辟”作為主要訴求。顯然,民進黨對傳統國民黨這個“敵人”的消失有點不知所措,不知傳統國民黨這個敵人消失後他們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調整自己的訴求。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