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頭城”的歷史密碼:臺灣就是中國的!

2019-08-12 10: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145期】

  7月底的一天,冒著暑氣到南京出差,就對臺工作向江蘇的同行取經。緊張行程讓我們無暇顧及南京越來越漂亮的市容。好在我曾在南京短暫地求學培訓過,對南京的歷史還是了解的。

  是的,這虎踞龍盤的南京與臺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一時,天下群雄並起。孫堅、孫策及孫權父子在江東打下一片天地。西元210年,孫權正式把權力中心遷到秣陵,並改名建業。南京號稱“十朝古都”,而東吳就是歷史上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政權。定都南京後,孫權在秦淮河口修建了石頭城,這也是稱南京為“石頭城”的由來。孫權領導下的東吳,一方面與曹魏及劉備的蜀漢抗衡,一方面派兵經略東南,眼光放到了遼闊的大海。西元230年,孫權派大將衛溫、諸葛直率一萬將士橫渡臺灣海峽,來到臺灣。“黃龍二年春正月,吳王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餘浮海求夷州,但得數千夷州人還。”這是《三國志》內《吳書》孫權傳中的描述。後人考證公認,夷州就是指現在的臺灣。這也是歷史上臺灣與大陸關係的最早記載和描述。這可是將近1800年前的事了。

  如果説,1800年前的事,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的話,那麼,360年前,鄭成功進攻南京,功敗垂成後,轉而收復臺灣,則是臺灣命運的重大轉捩點。崇禎皇帝煤山吊亡後,明朝在南方先後建立了三個政權。他們是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1645年唐王朱聿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建立的“永歷政權”。鄭成功的“國姓”,就是隆武帝賜的,“延平郡王”則是永歷帝封的。鄭成功是一個忠君之人,在南明小朝廷江河日下之時,面對已投降滿清的父親勸降,依然不改光復大明之志。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大軍十萬餘人北伐,入長江、克鎮江,大軍圍困南京,似乎就可以“謁明太祖陵”了。關鍵時刻,鄭成功犯了致命錯誤,“以陸師急攻南京”,殊不知,鄭軍的精銳是水師,水上作戰才是長項,結果“諸軍皆奔潰”,鄭成功被迫退回金廈一帶。此時,“弘光”“隆武”政權早已滅亡,“永歷政權”也退入緬甸境內。鄭成功環顧金廈,深知這個戰略縱深有限缺少腹地支撐的地方難以抵擋清軍的進攻,於是,他的眼光放到了被荷蘭人佔據的臺灣。1661年,鄭成功的水軍佔領澎湖後,一舉直搗荷蘭人在臺灣的巢穴大員(今臺南)。荷蘭人投降後,鄭成功建“東寧王國”,設“承天府”,改臺南為“東都”,以示堅持抗清候明朝皇帝“東來”。從此,大陸王朝的統治真正地及于臺灣。

  從230年吳王派兵遠航臺灣,到1658年,鄭成功在南京兵敗。這“石頭城”似乎隱藏著一個歷史密碼,等待著那個使者。鄭成功沒有打下南京,南明王朝失去了最後一個反清復明的機會,但這只是一個王朝的命運而已。而鄭成功轉而收復臺灣,卻是替中華版圖拼滿了東南方向最後一塊拼圖,這是民族的、中華的大幸。

  南京還長眠著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先生一生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使命,推翻了滿清政權。在他革命的一生中,從來都沒有忘記被日本殖民的臺灣。甲午戰爭後,先生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收復臺灣是先生的革命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生一生三次來到臺灣,每一次到來都給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以巨大鼓舞,羅福星、林祖密等臺灣同胞正是在先生的鼓勵下回到祖國參加辛亥革命,後又返回臺灣組織抗日運動的。先生在北京病逝後,一群在北京求學的臺灣學生寫下了這樣一幅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孫權、鄭成功觸碰過的歷史密碼正一代一代相傳。

  前幾天,臺灣傳來消息,8月上路的高中歷史課本,竟然説“臺灣主權未定”。這幾十年來,臺灣的“臺獨”分子一直在為“臺獨”製造各種歷史、理論依據,遺害最大的莫過於歷史教科書的改造。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妄圖通過“去中國化”的教科書,培養所謂的“天然獨”。民進黨蔡英文的手段雖然惡毒,卻忘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割斷、清除、改造文化基因,那是妄想!

  從歷史長河看,中華民族的每一塊土地,都與它的母親一一中華民族有一個文化密碼連結著。歷史可以曲折,文化卻永遠也不會割斷。歷史的機緣總會賦予那些重要人物的歷史責任,讓他們去觸動那個文化密碼。從孫權到鄭成功,現在,這個人可能就站在我們眼前!(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