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快評:教改崩壞的臺灣,該如何施救?

2019-05-31 08: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教育改革超過20多年,幾乎臺灣40歲出頭世代包含其自身在學的子女,仍舊是臺灣教育改革下成長的一代。這跨越兩代人的臺灣教育改革,為何不斷試驗且一試就是20多年?這就得從1994年説起,當時臺灣學生走上街頭,對於高中和大學聯考制度一試定終生發出抗議,迫使臺行政部門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由時任“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並且得到時任臺當局領導人李登輝大力支援。這一改歷經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整整25載。教改這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從以下這幾件事就知道臺灣教改是成功還是失敗。

  首先,廢除聯考制度改多元入學制度且廣設大學,造就臺灣人人都有大學讀的“窘境”。伴隨著臺灣少子化的危機,近十年來入學人數逐年降低,凡是有參加大學學測和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就可以上大學,以至於出現指定科目五科滿分五百卻僅需七分就可上大學的笑話。如今大學高中化,學生素質逐年下降。許多大學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狀況,透過蔡英文“新南向政策”違法招收東南亞學生以擴充生源,但孰知這些東南亞學生滿懷期待來臺求學卻淪為工廠的黑工。

  其次,是兩岸同胞最關注的“去中國化教育”,這導致臺灣青壯年甚至兒童世代“國族認同”的大錯亂。自1997年“認識臺灣”篇在中學推行以來,臺灣歷史和地理以往包含在本國史和本國地理中,卻要先從學習臺灣、中國到世界逐一像個同心圓往外擴張,這就是著名的“同心圓理論”“臺獨史觀”。經過近二十載至2016年時蔡英文上臺後,更進一步將我們中國歷史和地理納入東亞史和地理中。臺灣教改在歷史和地理方面,受到“去中國化教育”影響,越走越極端,導致臺灣青壯年世代在兩岸關係和認同上、認知上出現極大的謬誤。

  其三,教改為了減輕中小學生課業壓力,以往的菁英班被改為常態分班,以往校園裏最具權威的老師管教權在教改中變得一文不值,零體罰學生、搗亂管不得使得校園尊師重道的倫理崩解。特別是自2005年解除發禁和零體罰政策出臺以來,校園裏學生成為真正的霸主。如今一般公立高中裏,一班五十人裏,專心上課的不到十人,學生無不在玩手機,亂哄哄吵鬧,老師想管也管不動,因為管教學生還有可能會被家長告上法院,最終導致想讀書的學生無法專心讀書。每逢大考(大學學測和指定科目)前一個月只好向學校告假一個月,遠離校園專心去圖書館自習衝刺。學校原本是育作英才的地方,如今卻是學生佔山為王的地盤。

  從以上三個案例中就可以觀察到,臺灣教育改革25年是失敗的,受影響超過千萬台灣同胞,從小學到大學養成階段、“國族認同”到校園的尊師重道,每一個環節的養成教育都是非常的重要。但如今臺灣教改仍舊是伴隨著政治鬥爭繼續改下去,要如何翻轉這樣錯誤的教改,最終也有待2359萬台灣同胞好好思考了。再持續下去,臺灣不僅教育崩盤,同時也對整個社會影響甚巨。(作者:羅鼎鈞,瀋陽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