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春運:窺探社會進步的“一面鏡”

2019-02-26 09: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提及春運,在大家的記憶中,或許還保留著悶罐子車的擁擠不堪,或許還雕刻著徹夜買票的悲催痛苦,或許還品味著買不到票,回不了家的酸楚無奈。然而,這些春運印記隨著高鐵幹線翻倍、中西部路網加密、鐵路“網際網路+”的創新應用、供給側改革的頻頻舉措慢慢塵封進腦海,成為發展歷程中一段彌足珍貴的過往。2019年的春運即將落幕,人們在談論春運時已不再那麼悲情,集體情緒的悄然變化隱藏著社會深刻的進步。

  從1億到近30億,規模擴大30倍。年年春運,歲歲不同,從1979年我國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到2019年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近30億人次。改革的春潮讓中國人口得以大規模流動,收入的提高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開始在春運匯聚。41年,春運規模擴大了30倍。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高鐵縮短時空距離。曾經搖搖晃晃的“綠皮車”不只寄託著對家鄉的思念,也承載著歸家路途的艱辛。那時全國鐵路時速不到40公里,走走停停緩慢的速度讓旅客感覺“家”那麼遠。這些年,中國正加速成為“高鐵之國”,尤其是復興號的誕生,北京到上海大約1300公里的距離,幾十年前幾乎要一天一夜,現在最快只要4個多小時。高鐵、動車將時空距離大大壓縮,漸漸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

  從“小窗口”到“大數據”,指尖購票更快捷。購票方式的改變,是春運之變的一個開始。以前買張火車票可真是個“體力活”,拎個小馬扎,帶著鋪蓋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鋪通宵排隊。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新一代鐵路客票系統的研發使用,人們通過網路“動動指尖”即可購票。“火車票通取通退”、自助取票機等有益補充讓網路購票更便捷。現在,網際網路包括手機APP售票量佔總售票量的6成以上,大城市超過8成。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出行體驗更美好。以前綠皮火車是春運的主力,硬邦邦的座椅讓長途旅客疲憊不堪;車廂過道裏摩肩擦踵,就連洗面間都擠滿了人,想去趟衛生間如同爬山涉水般的步履維艱;車廂內通風不良,泡麵味、煙味、酒味、汗味等混雜的不可名狀的氣味令人難以忍受。如今旋轉座椅、無線覆蓋、候補購票、智慧導航、自主選座、高鐵訂餐、旅遊專列、列車元宵節等一系列服務舉措讓回家路變得更“暖”更“甜”。而且春運“科技范”十足,“刷臉”進站等便民“黑科技”的投入使用,讓春運回家的路更順暢。

  一枚濃縮鄉愁的火車票,起點是你,終點是家;一條41年的春運路,記錄行進中國的剪影,印刻社會變遷的足跡。感受春運新變化,凸顯流動中國新活力。(台灣網網友:李蕊)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