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讓春運服務更溫暖
一年一度春運路,滿載鄉愁再出發。今年春運,近30億人次出行,一個流動的中國,又開始了新的出發。相同的旅途、不同的感覺,在人們的話語中,“體驗越來越美好”溫暖著人們的歸鄉之路,成為每一年都經歷春運人們的切身體驗。
創新讓服務更有“速度”。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從“一票難求”到“自主選座”……在對比中,昔日的“人在囧途”已經在轉換到“人在坦途”,讓我們看到中國鐵路既是一部交通發展史,也是一部時代進步史,更是創新碩果的展示。到2018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以上,其中高鐵2.9萬公里以上。2.9萬公里的中國高鐵已經佔到世界高鐵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日益密集的路網,越來越快的速度,讓復興號賓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方便快捷的出行體驗,更讓每一個遊子的回家過年之路變得更加溫馨和舒暢,創新儼然成為中國鐵路發展的代名詞。
創新讓服務更有“熱度”。服務是鐵路的本質屬性,時時刻刻以人民為中心更是春運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年我坐著高鐵回家過年了!”這是家在通遼的網友坐上高鐵之後有感而發的讚嘆。隨著新通高鐵的開通,地處草原腹地的通遼也有了動車飛馳,在飛一般的速度中,火車縮短了時間,更也拉近了人心,讓人們對家的含義更深了,情更濃了。 “運力投入更充足、車次安排更密集、乘車候車更舒適……”面對一年又一年的春運,一個個“更”字描繪出今年春運最溫暖的畫面,這充分展現了鐵路部門,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不斷追求,在不斷改善旅客出行體驗的過程中,提升春運服務品質上的不斷發力。
創新讓服務更有“溫度”。“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近年來,鐵路部門圍繞創新不斷發力,運用科技投入,補足服務短板,讓服務更加多元,讓選擇更加豐富。從手機購票、“刷臉”進站、“零現金”支付、網約車服務、智慧機器人引導、網上訂餐等這些新舉措中,我們看到一項項創新的服務産品“競相綻放”,讓鐵路運輸格局和服務品質悄然改變。創新不斷、舉措頻出的根本落腳點,還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初心。
創新永遠在路上,服務永遠無止境。唯創新者方能勝出。鐵路部門圍繞春運的不斷推陳出新,在一定程度上來説,惠及了百姓出行、惠及了民生改善,惠及了春運歸途。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推出更多服務産品和提供更多新服務,鐵路發展的成果就會惠及更多人民。(台灣網網友:張書增)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