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交通運輸發展是加速區域大融合的“先行官”

2018年08月16日 10:56:00來源:台灣網

  “半個多小時就到了,比起大巴或自駕,環保還不堵,的確很方便。”8月1日一早,乘坐C2210次高鐵從天津到北京的旅客吳曉説,由於公司總部在北京,幾乎每週都要往返京津談業務,他是京津城際鐵路的老熟客。(8月13日《人民日報》)

  交通運輸是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的行業,在人民群眾出行生活的發展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交通運輸業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多年來,黨和政府把交通運輸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大扶持力度,創新發展方式,助力鐵路、公路、民航、水運快速發展,實現從“瓶頸制約”到“總體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作為交通運輸業“領頭雁”的中國鐵路,其四十年的發展巨變即是中國改革開放碩果的最有力見證,同時,也為下一步改革發展方向指明瞭明確的思路。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説,綠皮車的記憶應該尚未走遠,以至於“慢火車”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最有力的代名詞。從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車,到時速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鐵;從“徹夜排隊”到“掌上購票”;從“一票難求”到“説走就走”。中國鐵路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發展成果,所惠及百姓的已經不止于出行方面,密織的高鐵網路正在不斷淡化著城市和區域之間的空間距離,抒寫著城市發展的新篇章,其衍生出的系列“高鐵效應”,以及高鐵“公交化”和“都市圈”的不斷延伸,更是極大帶動了其周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從“和諧”時代到“復興”新時代,歲月在更疊,服務在攀升,高鐵提質提速可以説是“一舉多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據統計,京津城際列車開通以來,從最初的47對列車一路增加至2018年8月8日基本運作圖的136對。十分鐘不到的發車間隔,兼具速度快、運量大等運能優勢,充分滿足了雙城市民“公交化”的出行需求,從人性化角度考量,公交化的運營模式更是大大縮短了人們的候車時間,也使得“早出晚歸”的上班模式成為可能。

  一條鐵路,繁榮一片區域,帶動一群城市。全面高配的“復興號”列車讓提速後的京津城際鐵路實現了沿線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的快速發散、流動,充分發揮了經濟輻射效應和延伸效應,激發出城市發展潛能,重塑區域交通版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運力保障。

  交通運輸是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接下來鐵路部門需要繼續在奮進中發展,不忘初心,在發展中給廣大中國人民帶來穩穩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中國鐵路在建設交通強國中勇當先行,先行已有基礎,未來發展還有挑戰,但卻值得期待。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鐵路必將續寫發展的精彩新篇。(台灣網網友:翁慶年)

(本文係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