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8兩會改革新征程】“15分鐘健身圈”關鍵是要市民動起來

2018年03月12日 13:27:00來源:台灣網 

  全國人大代表、冬奧會賽區之一的延慶區副區長羅瀛昨天在參加小組審議時建議,國家層面出臺體育惠民政策,大力發展群眾體育運動,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場所和設施,在城鎮社區推動建設15分鐘健身圈,同時支援延慶等冬奧會賽區引入更多國際賽事。(3月7日《北京晨報》)

  “15分鐘健身圈”顧名思義,就是讓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多起來,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提高國民體質,促進體育強國建設。無疑,佈局“15分鐘健身圈”,建立全面健身設施網路,為群眾提供多樣化、便利化的健身場所,這是好事情。

  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增速,城市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我們在感嘆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美的同時,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也因為健身場所不足的問題而苦惱。無論是此前媒體報道的“暴走團”事件,還是不少地方的廣場舞場地之爭,其實質也正是健身場地的供需矛盾。尤其是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如何把更多的空間、場地留給健身的市民,值得深思。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著力構建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路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到2020年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將達到1.8平方米。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到2020年實現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的目標,顯然還有不小差距。這就意味著,需要城市規劃能夠跟上全民健身的步伐,在現有健身場所和設施的基礎上加大建設力度,把更多的空間、場地留給健身的市民。

  更為關鍵的是,在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場所和設施的同時,更要考慮如何讓“15分鐘健身圈”具有吸引力的問題,讓老百姓願意步入這個圈子裏。這就需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群體、不同愛好的市民特點,合理佈局公共健身場所,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使廣場舞大媽有寬闊的廣場可以跳舞,年輕人健身有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游泳館等可以去,讓不同群體的市民都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總之,“15分鐘健身圈”關鍵是要市民動起來,在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場所和設施的同時,還得讓老百姓願意融入這個圈子裏。畢竟,推動全民健身,既是國家戰略,不僅僅事關國民健康,更是全面小康的應有之義,事關全體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台灣網網友:丁恒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