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8兩會改革新征程】製造強國需要更多的“大國工匠”

2018年03月12日 13:17:00來源:台灣網 

  3月2日,記者在駐地偶遇中華全國總工會界別的三位政協委員,他們全都來自企業生産一線,共同關心的話題是培養技術工人。三位委員認為,高品質發展呼喚更多“大國工匠”,要切實採取措施,增強技術工人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獲得感,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3月4日 經濟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需要培養更多的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人才,這不僅需要社會上對技術工人有發自內心的情感上的認同,還要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暢通人才成長的通道,從而更好地發揮勞動模範的“頭雁效應”,帶動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普遍認為,弘揚“工匠精神”,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才能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品質,帶動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然而,同時也應該清醒的看到一些地區、行業只看眼前、不顧長遠、急於求成的思維和習慣,造成了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産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直接制約中國産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再到“中國創造”,人們賦予了殷切的期許。中國製造能否持續向上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它代表著精益求精,不茍且、不將就、不敷衍,精耕細作、精琢細磨,同時也體現專業、注重品質的精神。由此可見,國家工業長足的發展需要弘揚“工匠精神”,讓其有舞臺、有價值,生活有尊嚴、有體面。培養更多的工匠就需要改革教育制度,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讓實踐教育貫穿我們的中小幼教育;要提高工匠的地位,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手段,培養一批專家和技術工人,紮根基層,紮根專業領域,讓工匠在社會上有職業聲望、更高的獲得感和榮譽感。

  現如今,全國“兩會”正在為培養“大國工匠”和弘揚“工匠精神”獻言獻策。相信,“兩會”後會有更多的措施、更多的政策、更多的改革,推動 “工匠精神”發揚光大,挖掘出更多的“大國工匠”,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更高端的領域衝鋒。(台灣網網友:雨露)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