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給過度採集資訊的APP套上法律韁繩

2018年03月12日 13:17:00來源:台灣網 

  41.16%的人在安裝或使用手機APP之前從來不看授權須知;被手機APP採集最多的個人資訊是聯繫方式。昨天,市消協發佈手機APP個人資訊安全調查報告,調查顯示,有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採集個人資訊。(3月8日《北京晨報》)

  在大數據時代,如何有效保護個人資訊,一直是公眾關心的話題。近些年來,隨著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隨著電子設備的更新,在人人都有智慧手機的時代,各種手機APP也呈爆髮式增長態勢。基於這樣的現實背景,北京市消協手機APP個人資訊安全調查報告一經發佈,就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強烈關注,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資訊亂象也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報道中,北京市消協委託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技術研究院開展本次手機APP個人資訊安全調查活動,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3380份。調查結果顯示,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採集個人資訊,79.23%的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資訊不安全,41.16%的人在安裝或使用手機APP前從來不看授權須知。而被手機APP採集最多的個人資訊依次是聯繫方式、姓名和頭像,被調查者最擔心被採集的個人資訊是身份證號和銀行賬號。

  從公佈的數據來看,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資訊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而且涉及的大多數還是敏感的個人隱私資訊。更令人擔憂的是,個人資訊被非法收集、使用、披露的現象也十分普遍,正如報道中所指出的,手機APP軟體過度採集個人資訊已經成為網路詐騙的主要源頭之一。而對於造成手機APP個人資訊安全問題的原因,71.54%的人認為是相關法律不健全,67.31%的人認為是行業缺乏自律。顯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當個人資訊成為一種“商品”時,寄希望於行業自律來遏制資訊採集亂像是不現實的。

  從現有法律法規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資訊服務管理規定》指出,未向用戶明示並經用戶同意,不得開啟收集地理位置、讀取通信錄、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等功能。《網路安全法》也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資訊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但現實中,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資訊的問題卻屢屢發生,甚至滋生出了非法使用或販賣個人資訊的黑灰色産業鏈。

  更嚴重的是,當前我國涉及保護個人資訊的200多部法律、法規、規章,基本上都是基於洩露後的追究處罰,並沒有前移到資訊的實質性防範和保護。尤其是對於誰有權採集用戶隱私資訊,該如何保管、處理隱私資訊,違規後應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問題,目前尚缺乏明確細緻、操作性強的執行條款。也就是説,無論是個人資訊採集還是個人資訊使用,目前還處於法律的“空窗期”。

  就此而論,解決個人資訊被過度採集和違規使用的問題,需從源頭上治理,即出臺專門的個人資訊保護法,明確把手機APP等新興網際網路業態的個人資訊納入法律保護。也只有給過度採集資訊的APP等新興網際網路業態套上法律的韁繩,才能拉起採集個人資訊的紅線、築牢個人資訊安全的底線,從根本上遏制資訊採集亂象。簡而言之,個人資訊保護任重道遠,立法得跟上資訊技術發展的步伐。(台灣網網友:丁恒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