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脫貧必須“精神”“物質”兩手抓

2018年01月12日 13:50:00來源:台灣網

  隨著脫貧工作進入深水區和關鍵期,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半月談記者在湖北、貴州、吉林、山西等地走訪時發現,部分地區貧困戶中存在較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不配合脫貧甚至抗拒脫貧的現象難以根除。“精神貧困”正成為脫貧攻堅路上難過的坎、難爬的坡。(1月10日 新華社)

  離2020年全面脫貧已經只有兩個年頭了,而越是到了最後的時期,也就證明脫貧攻堅到了深水期,而還沒有脫貧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都可以算得上是“硬骨頭”,其改變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而筆者認為,這其中除了有一部分是因為客觀原因造成的脫貧困難,還存在部分貧困人口“精神貧困”,思想上“不想富”,而只是懶惰地“等靠要”,這就像是別人在拉你一把,你卻硬是還要往下蹲,這樣就讓幫扶顯得“力不從心”。所以,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脫貧,就必須“精神”和“物質”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其實,從脫貧攻堅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成效來看,總的來説還是不錯的,全國上下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黨員幹部擰成一根繩,齊心協力、想方設法地幫助困難群眾擺脫貧困,也有一大批人在逐年脫貧,過上了越來越好的生活。

  但是,正是因為國家政策傾斜幫助脫貧,不僅有大把的扶貧資金到貧困戶手中,還有一大波的黨員幹部紛紛到基層,走村入戶、身體力行地幫助貧困戶脫貧,這讓一些人思想上産生了懈怠思想,認為“我窮,我誰也不怕,總是會有人來幫我的”,於是,就讓脫貧攻堅的資金如石沉大海,連泡都不冒一個,也讓黨員幹部們失去了信心,甚至倍感無奈。

  因此,要杜絕“貧困老賴”“等靠要”等現象的時有發生,扶貧就不能單純地靠“物質扶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我們都懂,“物質扶貧”始終是有限的,給貧困戶有限的物質資源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自己動手創造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心,這些才是能夠真正脫貧的不竭動力。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精神富有”就是推動脫貧攻堅額內在原因,只有“精神”和“物質”兩手抓,同時起作用,才能真正實現全面脫貧。(台灣網網友:唐蕾)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