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人物“閒幫忙”中流露出的“德”養

2017年12月01日 16:03:05來源:台灣網

  任幫助、黃大為——兩位普普通通的鄰居大爺,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在任幫助的“幫助”流水賬裏記載的是:幫著張大媽找自行車,給鄰居修板凳。在黃大為的“作為”計劃書裏描述著:要聘一名保安,為小區裝到府禁系統等。然而就是這樣兩位普通人,在他們居住的美苑社區、外貿包裝宿舍,男女老少提起時都豎大拇指。(11月29日,燕趙晚報)

  總有一種力量支撐著我們前行,總有一種內心鼓蕩要支配著行進的方向,這是一種帶著傳統味的東西,我們叫他信仰,也是“德”養。民間俗語中有一句叫“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神明”從宗教信仰中是一層意思,拿到現在的社會中同樣適用,那就是社會約定俗稱的條線,雖然説,他沒有法治的約束力,但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更寬泛的能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裏,同樣需要這種粘合劑。所以,有了今天的為“小人物小行為”的鼓與呼。

  前幾天,聽身邊朋友説起了一個看似心靈雞湯類的故事:一個媳婦,從過門開始,就同婆婆慪氣,來來回回鬥過了數十年,五十多歲的時候,自己也做了婆婆,圍繞身邊的吵吵鬧鬧也多了起來,忽然一天,查處了自己患上了癌症,開始時也是迷茫非常,甚至心灰意冷,在頻臨死亡的時候,本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心態,放下了所有的成見,對自己的兒媳婦、婆婆都好起來了,才漸漸發現,原來自己的親人們並不是那麼可憎,也是那麼的可愛,自己對生活又開始重拾信心,身體也慢慢變的好了起來。在復查中發現,自己的癌細胞也開始縮減,她將這一切歸結為“善”的力量。不得不説,我們身邊也從來不乏這些“善念”的身影。

  也有人説,自己家的事都扯不完,怎麼還用閒情去管別人的事、社會的事。其實,現實中的很多看似無關鍵要的事或人都是隨手可以改變的,或許一句指路的言語、一個輕拾路邊垃圾的行為,添加一個小區樓梯門把手的螺絲,一個送小學生過馬路的表現,都積攢了許許多多的“善念”的能量,整個社會也是因為這些“善”的集合變成了“道德”框架。如任幫助的“幫助”流水賬裏記載的是:幫著張大媽找自行車,給鄰居修板凳。在黃大為的“作為”計劃書裏描述著:要聘一名保安,為小區裝到府禁系統等。他們並沒有犧牲自己,只是利用餘下的時光開始做些令自己、讓大家同樣感到高興的事,活出了真自我而已。

  其實,人活在這個社會中,就應該是簡單的,只有簡單的,才能是快樂的。這種氛圍能夠感染眾人,只有眾人認可了,方便了別人,才會惠及自己。“德”養的力量,無處不在。“日行一善”的事不能荒廢,不信,看看身邊幫助被人的人,最終有沒有吃虧,換來了大家的認可,這些恐怕就是成就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東西。(台灣網網友:孫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