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編教材講授傳統節日展現教育擔當
西方萬聖節剛過去,商場耶誕節裝飾品已經上架,孩子們過西方節日的熱情越來越高。西區翠景東方小學留意到這一變化,近兩年通過自編教材,在學校系統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拯救”傳統節日;也有其他學校老師,將傳統節日作為課題,在校內外開展教學研究。(11月14日《中山日報》)
為了開展傳統節日教育,這所學校竟然想起了自編教材,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傳統節日的拯救,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弘揚。
我國有著很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來自於長期的生活積累,每個節日的背後都充滿著很多傳説,隱藏著重要和深刻的寓意,比如中秋節的主題是為了團圓,喚起人們的家國意識,比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契機,這些節日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對引導社會風尚和道德,提升公眾素質和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卻沒有一套完整的傳統節日教育教材,這就局限著傳統節日教育的開展,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傳統節日教育無法開展。很多中小學生對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寓意不甚了解,甚至一無所知,比如中秋節,很多人只知道吃月餅,卻不知道為何要吃月餅,比如端午節吃粽子卻不知道吃粽子的來源,因此,亟需採取措施,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傳統節日背後的深厚含義。在這種背景下,西區翠景東方小學才會自編教材,這種舉動不僅為傳統節日教育提供著教材支援,也可以滿足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需求。
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習俗,即便同一個節日,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傳統節日教育可謂眾口難調,這種自編教材無疑就解決了這個難題,自編教材不僅凸顯出節日的地方特色,充滿著地方氣息,也很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和吸收。另一方面,這種傳統節日教育不僅僅停留在教材中,停留在紙面上,還體現在具體的實踐和行動中,引導學生動手製作節日美食,在製作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動手能力,也可以掌握一定的美食製作技巧,了解美食背後的文化,以及節日的來歷等,而且,還賦予傳統節日現代的解讀,比如,在中秋節講授宇航員登月的故事等,這種教育方式增強著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是對學生一種綜合性的節日文化熏陶,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將節日文化教育上升到教學研究的層面,這無疑是對文化的一種深層的打撈和拯救。沒有教材,就自編教材,這種行為不僅是傳統節日教育的一種創新,也體現出教育的積極作為和主動擔當。(台灣網網友:朱雀丹心)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