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中理應大有作為
贛南師範大學近日成立紅色文化學院,依託中央蘇區獨特的紅色資源,以“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主要內容,通過系列活動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培養信念堅定、作風紮實、專業過硬、勇於開拓、甘於奉獻的“紅色傳人”。(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4日)
最近,各類學校在文化傳承創新上可謂“不約而同”、“百花齊放”。在浙江,浙江大學本學期首次將舞龍舞獅課納入了體育課選課系統,共有170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獲得了申請。在廣西,桂林理工大學化生學院通過“走進壯鄉、認知壯鄉、服務壯鄉”等系列活動,使壯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實踐活動、進網路社區”,幫助大學生感知、感悟並主動傳承和創新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上海,嘉定區城中路小學將優秀民間工藝嘉定竹刻引入校園,經過努力已擁有兩個竹刻教室,建立了一個竹刻文化展示館,成立了區級竹刻教育基地……
事實上,各類學校從不缺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動力,只是在運作模式上往往局限于“初淺的展示”和“走過場的體驗”,在隊伍建設上“捉襟見肘”,鮮有開設固定的傳統文化課程和長期系列的主題活動,這難以讓廣大學生形成足夠的理解和形成濃厚的興趣。再加之一些學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寄希望於“一蹴而就”,其效果可想而知,必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基於此,作為傳承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場所,各類學校理應主動靠前,在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中實現新的更大的作為。
具體而言,就是要想法設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發展。要轉變思路,主動作為,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唯有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方可常青;要優化機制,學校主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對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工程進行高位的統籌、設計、部署、實施、檢查和考評;要強化隊伍,建齊配強理論研究隊伍、課程教學隊伍和實踐拓展隊伍,明確分工、厘清責任、強化考核,使相關隊伍各司其職、各有側重;要融入課程,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納入到大學生的常規課程之中,編制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化教材;要開展活動,通過定期的系列活動使廣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化認識,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活動中落地生根、枝繁葉茂。此外,還要加強宣傳,合理運用各類宣傳媒介,採取適當的宣傳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在師生中有更廣的覆蓋和更好的傳播效果。
當然,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點多面寬,各類學校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這就要求各類學校充分考量屬地和學校實情,選擇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予以繼承和創新,久久為功、接續奮鬥。在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進程裏、在社會各界的迫切期待中、在廣大學生家長的熱切關注下,各類學校在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中理應大有作為。(台灣網網友:沈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