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祭祀習俗文化 點亮傳承現代文明

時間:2015-08-19 15:27   來源:台灣網

  當下,民間俗稱的“七月半”將至,在我國封建社會,農曆七月十五,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俗稱七月半)。七月半有“探亡人”、“燒陰香”等民間活動。七月半起源於亡靈信仰和祖先崇拜。“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為古代宗教生活的兩大要務。對於普通百姓來説,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祀祖尤為有意義,七月半就是在上古秋祭習俗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難怪七月半成為人民“燒錢化紙”,祭祀祖先的一種習俗文化。

  一些年來,這種“祭祀”祖先文化,被民間推陳出新,“燒錢化紙”、“燒香撒酒”、“放鞭炮”、“潑水飯”、“供祭品”、“磕頭作意”等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據傳説,每年七月十五,是祖先和主管禍福的神靈地官來到人世間考察和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也是人們為了盡孝;普度是為仁義,我們姑且把封建迷信、舊風俗、老傳統放在一邊,就傳統的本身內涵上講,祖先神靈來到世間是為了判定後生人間善惡、仁義良知,説白了就是檢查後生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你才把這些祭祀活動搞得烏煙瘴氣、“塵灰”飛揚、熊熊烈火、爆竹驚天,破壞了清晰空氣,阻礙了交通。有的甚至引發了森林火災,這本身就從客觀上違背了神靈和祖先來到了人世間的本意,何談善惡?盡孝和仁義?我們中華民族的傳承的真、善、美和人義道德又從何處體現?

  習俗“祭祀”文化,如果橫加干涉或強行取締,是乎從幾千年的習俗孝義上講還有一些説不過去,取締這一習俗當今還“法無授權”,是必惹民眾怨恨,這就是擺在我們當今基層政府和各級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心存疑惑,放任不管,確實到了“祭祀”期間,一些地方到處是熊熊烈火,給森林造成了巨大威脅,燒錢化紙濃煙滾滾,給空中地上交通帶來了很大麻煩。長時間鞭炮雷鳴影響了居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有的為了“祭祀”活動還專門修建了到祖先墳頭的公路佔用了糧田,有的為了“祭祀”踏碾了群眾的莊稼引發了民間糾紛,有的因“祭祀”活動燒燬了植被,破壞了森林而判刑入獄。“祭祀”商店品類繁多、五花八門,紙制“金條無寶”、“衣物服飾”、“車輛電腦”、“靈房別墅”給國家有限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

  正確引導修繕“祭祀”文化活動,點亮傳承現代文明。是我們當下實踐“三嚴三實”需要做好的一項長時間工作內容,著力三個提倡,提倡文明“祭祀”盡孝。擺上鮮花,借鑒道教(中元節)以乾果為主,素菜為輔,不燒錢化紙、燃香放炮。提倡集中“祭祀”,以老百姓為主體,在一個村、組空閒開闊地,限時開展“祭祀”活動,使用專門人員避防火災事故發生。提倡語言“祭祀”,全家大小人等在祖先墳頭放上花圈,將祖先英德誦揚,並就家人善惡進行一次彙報,既弘揚了先人美德,又教育了後人一舉兩得,且不更美?傳説中的佛教(盂蘭盆節),也是俗稱中的七月十五日,木蘭為母唸經超脫,便之脫離了苦海,其目的就是教育人們供養宗教僧眾,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把習俗的“祭祀”文化延伸到現實文明“祭祀”文化,中華民族的禮、義、孝、德、善傳統文明何愁不發揚光大?

  一些較長時間形成的明俗傳統、風俗要一時得到有效糾正,效果甚微,這就需要我們作長時間艱苦細緻的努力,修繕這些傳統習俗需要我們拿出一些老百姓可以接受、可以傳承的好方法,橫加干涉不行,一下取締更不行,還需要我們的黨員幹部、仁人志士、親屬朋友模範帶頭,給民眾作出表率,通過長時間的教育、引導、感化,輔之以規矩鞭策,一個文明的傳統“祭祀”文化,定當成為現實文明而延續。(台灣網網友:劍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