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的中國需要“忍一忍”

時間:2015-08-19 15:24   來源:台灣網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李濤刊發在《中國青年報》的“鄉間底層孩子的日常抗爭”專題研究,通過雲鄉學校進行為期近三個月的駐村研究和後續跟蹤,發現當前底層孩子對“知識權威”、“關係權威”、“時間權威”、“空間權威”抗爭,引發討論。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中國經濟有了長足的長展,農村也發生不少變化,許多人富起來。然而,在偏遠的鄉村地帶,鄉村與城市差距依然很大,教育落後依然嚴重。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推動,先富的一批農村人走向城市,而中年人、青年人普遍長年在外打工,使得鄉村人越來越少,留守的孩子缺乏監管像放羊一樣成長。農村教育呈現衰退跡象,也鬧出諸多矛盾。

  老師成了最瞧不起的人,課堂成了孩子們喝小酒兒、惡作劇的場地,早上學、晚放學的規律生活,成了“囚困”學生的校園宿舍,這些校園問題,雖然看似只是側面,並不全面,有些地方也並非如報道的那樣絕對,但這卻是當下底層教育中孩子生活的縮影,十分現實。底層老師工資低,生活環境差,老師越來越少,越少越難招,而隨著孩子知識的積累,世界觀的逐步建立,他們的自由性越來越難管束。學生對老師無禮出言不訓,老師抱怨學生難以管教,就成為必然現象。

  中國目前處於轉型期。事實上,此種現象是轉型期的中國問題,是文化的矛盾,是中國步入小康社會,實現城鎮化必然面臨的問題。轉型期的中國面臨有許多社會問題,如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生態問題,文化問題只是其中一項。這些問題交叉重合,相互受制,解決起來十分棘手。可以看到,近幾年中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教育投資,而教育問題依然存在,這也印證了矛盾的長期性、尖銳性。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做長久準備。

  鋻於轉型期的矛盾長期存在,就需要我們站在助推國家順利度過轉型期的高度,不妨忍一忍。底層孩子的抗爭,是青春期悸動,體內荷爾蒙涌動的結果,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並非本性,往往與周圍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應有父與子的關係,師與友的關係,老師是長輩,應有包容精神,要做學生的朋友,不能在孩子面前端架子。若老師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支援,和平相處並不難,轉型期可能很快就過去了。老師與學生矛盾的激化結果必是雙輸。

  轉型期的中國需要“忍一忍”。孩子是未來,為他們創造了條件,也是為子孫後代造福。老師做為國家公共職員,選擇了鄉村,也應該堅守鄉村,少一些抱怨。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奉獻精神,尤其在當下,就更需敢於奉獻的老師,儘管當前一些學生不理解你,但所有的父母都會感激你,而且在若干年之後,這些孩子還會感激你。(台灣網網友:付貴)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