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老人”需要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指南

時間:2015-07-29 16:02   來源:台灣網

  自南京“彭宇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以來,有關“看見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話題時不時泛起漣漪,拷問著中國社會。最近,四川騎車老人摔倒後反誣幫忙學生,北京擬立法破解老人摔倒不敢扶現象等新聞,再度讓此話題趨熱。如何保護“好心人”?法律能否“扶起”道德?引人深思。(中國文明網)

  尊老愛幼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有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本來是善意的幫助,最終卻落了個救人反被訛的下場,這事放在誰身上都是難以消化的。看到一位老人跌倒在身邊,扶還是不扶?這個問題讓不少人陷入了糾結與矛盾,甚至由尷尬的互相“謙讓”變成如今“視若無睹”的局面。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性本善的本質也在物欲橫流的蜚長流短中悄悄變化著,成就了現在被稱為“經濟動物”的人,一切利益至上。伴隨著“恩將仇報”的見義勇為、“惹禍上身”的助人為樂窘況的頻頻發生,傳統美德“水到渠成”般的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尷尬與困境之中。再加之“彭宇案”“許雲鶴案”的法律判決更是讓公眾感到寒心與無奈。人們不禁要問碰到類似情況到底是及時出手,還是事不關己?

  201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將一直被大眾熱議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的社會話題搬上了春晚舞臺。其中一句臺詞讓筆者深感震撼: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所以不管是老人訛詐還是肇事者推卸責任,筆者認為其核心仍然是在討論道德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每個人也都會老去,設想一下,如果現在倒下的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年老的自己,我們何嘗不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呢?

  老人倒了不敢扶,這是一種何其畸形的社會狀態。雖然漸有法律條框對好心人的保護。但筆者認為,僅靠法律是遠遠不夠的,道德力量的修築也必須跟上。社會發展,人心所向,扶與不扶確實是很矛盾,但縱觀整個社會,正能量依然是大面積覆蓋的,瀋陽老大爺被撞,面對撞人者輕鬆説道“我有醫保”,儘管事後多方查證該大爺並沒有醫保,這個善意的謊言卻讓當時焦灼的事件瞬間輕鬆化,大爺所釋放的正能量是值得肯定的,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好人好事也都足以讓我們相信道德依然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所以千萬別被少數的負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筆者相信,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指南下,扶不扶將不再是糾結的事。(台灣網網友:楊鈴)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