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名單不公開,這是為誰護隱私?

時間:2015-07-29 15:59   來源:台灣網

  “低保名單涉及個人隱私,不能在網上公開!”日前,廣東民聲熱線記者致電全省多地民政局,發現超八成地市未長期公示低保名單,並得到了如此的答覆。7月28日,廣東省民政廳相關人員回應表示,國務院、省政府早已發佈明文規定“低保名單必須公開!”(新聞來源:7月29日《南方日報》

  八成地市吃低保名單不公開,理由是“名單涉及隱私”,這種民生視角值得肯定,但國務院、省政府早已發佈明文規定“低保名單必須公開”。在法律面前,再多堂皇的理由都不該成為理由,何況,所謂有損當事人的尊嚴和隱私説辭,並不能令人信服。

  從現實角度看,公佈名單就是週知公眾,接受社會監督,以杜絕貓膩,力求客觀公正,而在方式上往往是以書面、網路等形式,而不是手持大喇叭大肆宣揚。那麼,這樣的負面影響能有多大呢?從人性角度看,對於困難人員,誰都願意伸手幫一把,但人們更期待能有制度兜底。低保政策就是這樣的一個兜底政策。對於真正該進政策籠子的,人們替他們高興,也會報以善意的微笑,並自覺維護他們的尊嚴。

  從生活實踐看,生活中真正需要低保的人,並非有人所想的那樣羞于啟齒,低保某種程度上説,也是一個人的權力,他們總是會理直氣壯地去爭取,而絲毫不害怕所謂的隱私被洩露,因為他們貧困的家底和人生,早已處於公開狀態。而且,人有感恩的心,也會知恥而後勇,低保政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既是某個特定群體的福利,也必然會對這個群體産生出一種自我改變命運的巨大動力。這是誰都願意樂見的。

  長期公佈低保名單,其實更是基於現實考量。來自民政部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從2009年到2011年期間受理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認定申請的985.2萬戶中,認定符合條件的家庭只有745.9萬戶,不符合條件的檢出率則高達25%。而媒體屢有報道的諸如戴金錶、開豪車者吃低保的咄咄怪事,更反證了,低保作為貧困兜底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不少漏洞。

  如何防範低保金“跑冒滴漏”,不把對貧困戶雪中送炭的救命錢,變成某些富人錦上添花的額外福利。國家也在嘗試著各種辦法。譬如,按照民政部的説法,今年年底,全國將全面建成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等等,但公示名單作為低保政策執行程式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其意義卻非同一般。誰進誰出這種動態機制,讓人一目了然,這既滿足了人們的知情權,在本質上也是還監督權於民,這無疑是對付騙保最狠最見效的“殺手锏”。此刻,還以“保護隱私”為名為不公開開脫,就顯得極不合時宜,也難免會引發公眾質疑:這到底是要保護誰的隱私呀?

  不過,話也説回來,吃低保畢竟不是榮光事,所以,個人感受尤其是其子女的感受,還是要有所顧及,對於確實危害個人尊嚴和隱私的,把握好分寸,能夠技巧性地規避。而吃低保者,也應做好接受名單公示的心理準備。道理很簡單,就像領導因佔據公共資源需要自覺讓渡部分隱私一樣,吃低保者也應主動讓渡部分私權,這既是對社會愛的感恩回饋,也是為“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的低保政策身體力行。這種權益讓渡,與其説是“犧牲”,不如説是“奉獻”。放棄或犧牲某些個人的利益、群體利益,這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利益,而且從長遠看,恰恰也是對個人利益的最大保護。(台灣網網友:晴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