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書店”向“有償”轉身其實並不華麗

時間:2015-07-29 15:57   來源:台灣網

  一週前,中國書店雁翅樓店正式對外營業。作為北京市屬第一家國有24小時書店,書店開張后引發媒體廣泛關注。但開業僅一週,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就將原先的免費閱讀區變為消費閱讀區,此舉引來部分讀者不滿。書店解釋稱,因無關人員佔據讀書區域,影響讀者閱讀,此舉完全是為了保障閱讀區良好的閱讀環境。(7月28日京華時報)

  開張之初,憑藉主打的“免費讀書區”這張王牌,中國書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也謀殺了媒體記者不少菲林。然而僅僅開放短短一週的時間,書店方面就單方面凍結了這份“免費午餐”,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讀書區”。對於書店從“免費”向“消費”向“有償”轉身,公眾頗有微詞,在筆者看來,此次轉身也一點都不華麗,既不討喜,更不招人待見。

  數字時代,隨著智慧手機等電子産品的普及,網路文學異軍突起,公眾的閱讀習慣也在悄然轉變,漸漸地步入了“微閱讀時代”。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公眾不僅能通過打打電話、發發短信來溝通暢聊、辦事應急,還能上上網、刷刷微博來打發時間、寥慰孤獨,更能見縫插針地在上班路上或回家途中碎片化地閱讀時事新聞、網路文學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手機等移動終端已然成為了都市人便利生活與對付“縫隙時間”的隨身伴侶和必備法寶,網路文學也逐漸佔據了公眾日常閱讀的主導。可以説,網路文學的興起給傳統書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壓力,從某種角度來説,傳統實體書店的式微與沒落已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了在快餐文化的都市生活中留下那份久違而難得的“書香”,在拯救傳統書店的道路上,不少地方推出了“咖啡書店”“麵館書店”“水吧書店”等等行銷新模式,暫且不論取得的實效如何,但至少讓公眾看到了有關方面的努力與決心,此番中國書店“免費閱讀區”的打造也不例外。作為第一家國有24小時書店,有關方面極盡可能地給予了中國書店幫助與照顧,甚至實行了“免收房租”的政策。從開張之初的人氣來説,“免費閱讀區”看似為傳統書店迎來了發展的“第二春”,但好景不長,傳統書店註定劫數難逃,書店一方簡單粗暴地取締“免費閱讀區”而代以“消費閱讀區”,無異於飲鴆止渴,非但不利於傳統書店的拯救與保護,也難逃商家逐利的金錢魅影。

  按照有關人員的解釋,只有購買店內飲料或書籍,讀者方可在該區域閱讀,此舉完全是為保障閱讀環境,整飭無關人員佔座休息的亂象。但是消費了就能保障閱讀環境?恐怕並不儘然,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免費閱讀區”,雖然只提供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等簡易設施,但對公眾來説,意義卻絕不僅限於此,反而能讓其體會到店家滿滿的關愛與善意,給人暖心之感。“免費閱讀區”“免租政策”就是為了給市民提供一個閱讀之所,一處心靈休憩之地。休息不是罪過,即便少數人什麼書也不看,到免費閱讀區只是純粹地休息,也無關大礙,多多少少感受些知識的熏陶與氛圍也不見得是壞事。

  説到底,“免費書店”向“有償”轉身,在本質上與“最低消費”“禁帶酒水”等霸王條款沒有多大差別。即便當事書店將這份“免費午餐”推行到底,對資深宅男宅女們來説,也未必會買單,也不見得有興趣走出家門走進書店來享用這份社會饋贈的免費午餐。樂觀地看,“免費閱讀區”可以説是“咖啡書店”“麵館書店”“水吧書店”等新型經營模式的一次拓展與延伸,如果店家非要逐金逐利任性取締“免費閱讀區”,傳統書店又談何崛起?又拿什麼來與網路書店抗衡?(台灣網網友:楊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