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花重金更要出重拳抓落實

時間:2014-11-03 15:42   來源:台灣網

  10月30日、31日,四川省2014年黨政領導幹部大氣污染防治專題培訓班臨近尾聲,“副市長們”面臨著同一難題——霧霾,紛紛暢談自己的“治霾兵法”。為了治理霧霾,成都市政府設立了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每年安排5億元資金專項用於大氣污染治理。(11月3日華西都市報)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資源消耗越來越多,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霧霾,就是我們為之所付出的代價。近年來,霧霾籠罩著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逐漸成為政府和人民心中的陰霾,特別是去年,pm2.5指數頻頻爆表,一度成為全國人民最為關注的話題。

  為了治霾,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極力倡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儘快調整産業結構,走生態文明之路。各種具體措施,如節能減排限制污染源、向污染企業開罰單、禁燒秸稈、建立專項資金整治、將治霾納入幹部考核等等,都因地制宜應運而生,該想的辦法都想了,該做的也都做了,但成效並不顯著。時至今日,各地政府仍在為治理霧霾而頭疼。

  筆者認為,成效不顯著也許並不是治霾措施不得當,政府花了重金,下了猛藥,出了重拳,執行得如何,落實得如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從此次治理霧霾的“外來經”和“本地談”中,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蘭州“治”“管”“控”三管齊下的“招數,還是攀枝花對脫硫裝置進行升級改造,抑或是樂山打好揚塵治理、煤煙塵及工業源排放治理、機動車尾氣和油氣回收治理、秸稈禁燒四個“攻堅戰”,都不是多麼“高大上”的“招數”,很多地方政府也都能想得到,其他城市大多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科學有效的方案與舉措,治理結果的明顯與否,區別就在於他們的執行力和落實程度如何。蘭州過去不僅是“十大污染城市”的常客,還曾經當過“倒數第一”,攀枝花在四川21個市(州)進行空氣品質排名中曾為“最後一名”,樂山作為大氣污染防治成渝城市群四川控制區內的十四個城市之一,都有相當大的壓力,當然在“治霾”的過程中也下了大力氣用了“鐵”的手腕,重拳打出了,措施落地了,成效也就出來了。

  為了治理霧霾,成都市政府設立了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今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資金專項用於大氣污染治理。這重金固然是我們為經濟發展破壞生態環境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但是,也希望相關部門能紮實做好監管工作、協調治理,將政策與資金都落實到位,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態度去治理霧霾,真正讓霧霾走出公眾的陰霾。(台灣網網友:飛雪)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