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好人用“一定要幫”奏響時代響音

時間:2014-07-03 16:29   來源:台灣網

  有人騎著摩托車,接連撞倒兩棵樹,頭破血流,倒地不起,要不要扶?正在省委黨校學習的湘潭大學教師李恒白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不僅扶救送醫,還先墊付醫藥費,並託人送去慰問金。6月29日中午,記者聯繫到李恒白。他説:“我是湘潭大學的教師,也是一名基層幹部,這是對老百姓應有的感情!我們能幫的一定要幫!”(7月1日《長沙晚報》)

  在這個道德稀缺的時代,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大難之前各自飛,看到是“范跑跑”式的明哲保身,以及價值觀的盛行;看到的是“扶與不扶”的道德糾結,以及“風險太大”的自我辯解和普遍縱容,特別是在車禍這樣的敏感現場,一些人甚至會為逃避責任而選擇逃逸。在這樣的語境下,湘潭大學教師李恒白完全可以有多種選擇,他只要打打電話,或者呼叫一下,都可以道德和責任方面有所交待。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將別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那一刻他想到的是別人,作為路人卻能主動送醫,還能墊付醫藥費和送去慰問金,若沒有基本的素質保證,就沒有這種行動表現,以及關鍵時刻表現出現的果敢與決斷,他用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時代響音。

  這本是平凡而常規的行為表達,不過是時下卻變得成為稀缺。“見扶而不敢扶”應是當下的最大道德困局,很多老人倒在地上數小時,卻因無人扶而生命垂危,還有人倒在血泊中痛苦呻呤,卻鮮人有敢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時候,當事人心中憤怒可想而知,作為旁觀者也難免也會心生喟嘆。進行道德的評價並不困難,作道德旁觀者也挺容易,但付出行動卻殊為不易。

  都説予人玫瑰,手有餘香;還説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需要建立在正能量的回饋之上,若是做好事得到的不是好報,而是一次次傷害,試問誰還會去主動做好事呢?問題在於,誰都不可能充當永遠的旁觀者,都會成為倒在血泊或處在危害的下一個人,“公地悲劇”之下,人人自危之下最終會形成彼此傷害,你用來保護自己的辦法,最後都成為別人傷害你的手段。在一個整體道德崩潰和墮落和社會裏,不可能有真正的幸運者。如果一個人沒有基本的底線敬畏,沒有道德紅線,無疑于在自挖陷阱。

  解決時下的道德困局和社會危機,沒有別的路徑和出路,就是“該出手是就出手”的責任擔當,就是“一定要幫”的鐵肩道義。對此,湘潭大學教師李恒白用行動進行了回應,作出了示範,成為了榜樣,儘管他的行為只是平凡之善,底層之善,但恰是這樣的自覺而習慣的行為表達,恰是這種植根於心的素養,才更值得推崇、學習和效倣。因為他用自己的人性之光,照亮了整個社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倍感溫暖。利己的道德之失讓全社會承受代價,無論是道德保護還是道德傷害,我們都應只要心存敬畏並致力於保護,在人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之後,才能增強整個社會的道德成色,從而讓每個人具有“免受傷害”的權利。(台灣網網友:堂吉偉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