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種善行讓我們肅然起敬

時間:2014-07-03 16:28   來源:台灣網

  6月27日,湖南株洲縣58歲的皮祖德騎摩托車從縣城打工後回家,因路面濕滑車速較快,摩托車突然失控,接連撞上了兩棵行道樹,昏迷倒地。恰巧路過此地的湘潭大學教師李恒白見狀不僅扶救送醫,還先墊付醫藥費,並託人送去慰問金。李恒白對記者説,“我是湘潭大學的教師,也是一名基層幹部,這是對老百姓應有的感情!我們能幫的一定要幫!”(6月30日,《湖南日報》)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曾説過:“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他的言外之意是,行善不分階層和身份,抱有善意應是每個人每一天的修行。面對顱內出血、繼續援助的老者,李恒白沒有選擇背過身去,相反,他堅定地向前走了一步,伸了一把手。正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普通的善行,卻讓我們每個人內心肅然起敬。

  近幾年,通過一起起媒體曝光的“惡樣本”,人們的一個普遍感受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線正在嚴重滑坡。面對他人可能或正在遭遇的不幸,“寧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成為許多人的生存哲學。南京“彭宇案”的司法審判“惡效應”、廣東“小悅悅事件”中路人的集體“背身”,一些“變老的壞人”對熱心人的惡意誣陷,等等,都進一步讓人與人之間的愛心和信任變得脆弱。如果任由不相信、不援助成了流行的法則,每一個人都將因此品嘗苦澀。

  慶倖的是,諸如李恒白老師這樣的好人並沒有選擇沉默。在一切並不明朗的情況下,李恒白不僅對傷者及時送醫,還墊付了醫藥費,送去慰問金,如此做法令所有人感到意外。一方面,對一個非親非故的路人如此熱心,在人們周圍的社會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另一方面,即使有善心,但李恒白不怕被人訛詐?當然,如此想法已是“小人之心”。我想,真正的原因無非只有一個:李恒白個人的優良品質和工作作風促使其做出了此選擇。

  善人者,人亦善之。在李恒白做出善舉的幾天時間內,輿論對他的褒揚和讚許已經炸開了鍋。在這個普遍焦慮和情感不信任的時代,人們對善和正能量的渴望由此可見一斑。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李恒白的善行不過是一種個人選擇;同時,身為一名高校教師和基層幹部,李恒白也讓人們看到了知識分子、黨員幹部對人民群眾的體恤和關心。

  當前,黨的群眾教育路線活動正在熱烈開展,社會各行各業也在積極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種子需要傳遞,助人為樂、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需要守護和延續,這要求每一個個體都要以實際行動和個人實踐努力釋放正能量。李恒白老師的善行,就是這樣的正能量,值得每一位公民學習,當然無愧收穫全社會的鼓掌和點讚!(台灣網網友:李松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