輟學打工未必是“讀書無用論”的惡果

時間:2014-07-03 16:24   來源:台灣網

  “農村青少年輟學外出打工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成斌根據最新的調查發現指出,“而且他們輟學打工並非經濟壓力,而是觀念所致。”他嘆息:輟學打工不應該被看做是農村青少年的個人選擇問題,而應當看做社會原因,必須通過政策調節來改變。(7月1日《廣州日報》)

  過去學生輟學主要是家庭經濟因素,沒錢讀書。隨著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學雜費等費用免除之後,因家庭困難而輟學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少。但是,農村青少年輟學現象並沒有隨之減少,相反農村青少年輟學現象依然很嚴重,農村地區正在形成一種輟學打工的社會氛圍。據推算,農村輟學青少年的總規模大致在2000萬~3000萬人之間。

  從表面上看,農村青少年輟學打工,是農村地區新興起的“讀書無用論”惹的禍,認為上大學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好,工資也不高,還不如初中沒讀完就出去打工。但是,深入到輟學打工的個體青少年之中,就很能發現,輟學打工未必是“讀書無用論”的惡果,“讀書無用論”不是農村青少年輟學打工的深層次因素,用“讀書無用論”解讀農村青少年輟學打工,其實是過度解讀了。

  農村青少年輟學打工,與農村青少年初中畢業後外出打工,並沒有本質性區別。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學習成績普遍不太好,存在比較強的厭學情緒,不願意繼續在學習讀書,甚至準確説在學校裏已經沒有心思讀書,也讀不下去了,只好選擇輟學。即使不輟學,蹺課也成為家常便飯。從這個角度説,與其在學校裏痛苦的煎熬,輟學打工,學門手藝,未必不是一個好選擇。更何況由於成績太差,初中畢業後還是要外出打工,提前輟學打工還能節省幾年時間。

  事實上不管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都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絕大多數家長並不支援子女輟學打工,在很多農村人看來,讀書上大學仍然是改變命運,實現向上流通的主要渠道。只要子女成績還行,就願意供子女讀高中、上大學,只有子女成績實在是太不理想,才不得不讓孩子輟學打工。換言之,與其説是“讀書無用論”導致了農村青少年輟學打工,不如更準確的説是農村青少年成績不理想,不得不輟學打工。

  要扭轉農村青少年輟學打工現象和氛圍,必須優化配置農村教育資源,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品質,提升農村孩子的學習成績,減少農村孩子因成績不理想産生的厭學情緒,讓廣大農村青少年有升學道路可走,有機會讀高中、上大學,改變打工是唯一的出路。當然,也要讓讀書、上大學成為向上流通的重要渠道,增加讀書的含金量,這樣既可以消除“讀書無用論”,又能增加孩子的讀書期望值和興趣。(台灣網網友:張立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