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刀救人”背後的正能量期待

時間:2014-06-09 15:52   來源:台灣網

  6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江西宜春高三考生柳艷兵在客運班車上與持刀歹徒搏鬥的圖文消息。目前,教育部已表示待柳艷兵和另一位受傷考生易政勇康復後將為其組織單獨考試,已有一些高校向柳艷兵伸出橄欖枝,願助其圓大學夢。

  這幾天,江西這名“奪刀救人”的高三考生柳艷兵及其同學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從一些網路論壇、社區、微博、微信的跟帖情況和轉發評論看,網友們的意見高度一致,紛紛為見義勇為的柳艷兵堅起了大拇指,希望教育部門能夠“特事特辦”,助其圓大學夢,讓“好人有好報”。這是一種心聲,更是一種期待,期待人間處處都有這樣的正能量。

  “人之初,性本善。”向善向美,既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絕大多數人畢生的夙願與追求。然而,不知從何時起,中華民族一些好的傳統,好的經驗,好的做法正在一些人身上散失,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擠兌。於是,人們再也不敢輕易扶起摔倒的老人,大街上下跪要錢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困難者,貪污腐敗在一些地方越治理越氾濫,一些人不以婚外情、二奶、三奶、N奶為恥反為榮……同時,越來越大的貧富懸殊讓一些人心理變態扭曲,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呈現出病態心理,在一些地方,富人不僅看不起窮人,而且想方設法壓榨窮人,一些窮人不自力更生,破罐破摔,仇富仇官的心理非常嚴重。這些現象雖然只是個別現象,卻像瘟疫一樣在一些地方蔓延,影響著社會的風氣。

  有一種現象值得警惕,那就是很多人都在抱怨社會風氣不如以前,都希望社會風氣好起來,但又不願意付出一丁點力量,心中只有“小我”,沒有“大我”。很多人習慣了索取,習慣了像一隻手電筒一樣只照射別人而忽略了自己。很多人渴望得到別人的愛護與尊重,希望在困難時得到別人的幫助與援手,而對於別人的困難與求助,要麼裝著沒看見,要麼就麻木不仁。“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人與人之間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的俗語很多人都能説上兩句,但在一些關鍵時刻又總是以另外的面目出現,缺乏傳遞正能量的自信與自覺。“奪刀救人”的柳艷兵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除了當時的環境始然,更多的支配力量出自他表裏如一的道德品質和人文修養。這樣的人,這一次不成為英雄,在以後的歲月中也可能成為英雄,至少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傳播者。

  現在,我國已進入名副其實的網路時代,人們的思想多元,認知多樣,但不管社會怎麼發展,明辨是非、揚善棄惡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需要“奪刀救火”的英雄,更需要眾多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的好人發揮榜樣力量,傳遞社會正能量,共同營造向善向美的社會氛圍。

  但願明天的社會處處都有正能量!(台灣網網友:楊維兵)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