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糧食生産流通幾種危險傾向

時間:2014-06-09 15:47   來源:台灣網

  儘管國家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新戰略,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頻出,但是糧食安全觀念或理念,呈“倒金字塔”,越往上越重視,基層或糧食主産區在GDP貢獻率排序上,農業和糧食大大滯後,糧食主産縣重農抓糧保糧安的積極性並不高。縣、市政府並沒有把農業放在重要位置。進口、氣候和水資源、土地、糧食安全觀已成為桎梏糧食安全的四大疊加因素。

  當前值得注意的是,有幾種錯誤傾向值得警惕,一是糧食多的吃不了,沒有必要怎麼重視糧食自給率,小題大做;二是國際市場糧價低,可以大量進口啊;三是以布朗為代表,世界誰來養活中國,中國大量進口,推高糧價;四是糧食安全主要是指生産,政府和部門忽視流通,輕視加工現象比比皆是。五是糧食托市收購,扭曲了市場和價格,糧食價格是推高食品價格的罪魁禍首,是拉動GDP的主要因素。

  全國人大代表陳溫福院士是我國水稻領域最知名的專家之一,曾語重心長地説:“我一輩子都在研究種糧食,但我國的土地已千瘡百孔、不堪重負,國家必須重視這個問題。”據陳溫福介紹,糧食生産超1萬億斤,這是在對土地進行掠奪式使用的情況下取得的。中國的化肥使用量是全世界的1/3,土地根本得不到休養生息。

  如此這般導致的惡果是耕地板結、沙化、酸化、重金屬污染已非常嚴重。黑龍江的黑土地,原來有1米厚的土層,而現在只有40——60釐米。形成1米厚的土層需要3億年,而現在退化的速度是1年1釐米。數據顯示,“十五”末期,我國中低産量的土地佔65%,“十一五”末期已上升到70%。

  象黑龍江、河南這樣的糧食主産省同樣也面臨提升糧食産能多重挑戰,主要是種植結構調整受限,提高單産難度增大,黑土地變薄,黃土地地力下降,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面臨挑戰,農業經營成本加大,效益遞減,氣象條件極其不穩定,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加速推進,糧食保供穩價的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國目前已有13億多人口,而且還在持續增長。每年要穩定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産量,18億畝耕地就得不到休息;人工成本持續上漲,施有機肥得不到大量推廣,對有機糧食、綠色糧食往往使人心生疑竇。

  在必須種糧又必須保護耕地的夾縫中,應全面提升耕地品質保障糧食安全,對土地的休養生息,必須有計劃,並從資金來源、操作方式、監督機制等方面有意見辦法。首先土地出讓金要加大一定比例還給土地,最好達到60%以上,用於土地修復。

  在提高土地品質上,必須加大秸稈還田的力度。秸稈還田是增強土地肥力的有效措施,但由於操作中有出現秸稈、土壤不結合導致産量下降的概率,農民寧可把秸稈燒了,污染環境,也不還田。國家應抓緊出臺政策,對秸稈還田進行技術處理並直接加以補貼,降低農民的風險,增加農民秸稈還田的積極性和效益。

  據專家介紹,我國每年産生約7億噸秸稈、7億噸林業廢棄物。要利用生物碳成熟技術,生産土壤改良劑和肥料,提高土地品質。在不能秸稈還田的地區,應該推廣秸稈制生物碳施肥,保護耕地。

  要杜絕土地佔補平衡的“貓膩”,在保證18億畝耕地的“佔補平衡”政策落實中,必須出臺最嚴格的監督措施,佔幾類地、補幾類地,劣質地必須改造成良田後才能計算到補地指標中,決不能佔好地,補孬地,決不能利用舊村改造、或打著復墾的幌子,搞非農非糧産業。

  其實心知肚明的是耕地佔補平衡實際上是不平衡,佔用糧田補的是山嶺薄地,根本不打糧食,城鎮化或舊村改造,老宅基地沒騰空,實際又佔用了新糧田,自欺欺人,我們對此不理解,因此對18億多畝耕地憂心忡忡,糧食十一連增,抑或叫十一連豐更為貼切。

  《參考消息》早在2011年4月21日載,美國媒體報道,耕地遭侵佔威脅中國糧食安全,文章稱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到2008年,中國的耕地共減少833萬公頃。現在耕地已經減至1.2億公頃(18億畝)這一政府設定的“紅線”。

  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佔,大片糧田所謂的“黃土變成金”。一方面耕地的減少,另一方面糧食連續增産,似乎不對稱、不匹配,固然有科技的投入、單産的增加,但是增長有限度,這不由使人對糧食産量産生擔憂。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名譽會長白美清不無擔心的説,當前不論是糧食主産區還是銷區,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調出糧食的省區逐漸減少。隨著糧食十一連增,人們現在似乎覺得糧食已經多得不得了了,埋怨國家收儲得太多,抬高了糧價,其實不然,糧食供求始終處於緊平衡,糧食價格支撐體系很脆弱,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沒有健全,不堪一擊,基層或是主産區並不重視糧食生産,中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進口糧食,世界都很關注。

  地方政府事實上以“招商引資”為重中之重,忽視農業和糧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産區,居民依賴市場”的情緒在滋長,有錢就進口的思想在抬頭,不少地方是“口號農業”、“咋呼農業”,無序非法佔用耕地的現象並未停止過。

  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業和糧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和桎梏。歷史經驗證明,糧食如果掉下去,幾年甚至十幾年都翻不過來。所以,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體制機制著手,下真功夫把糧食生産和流通抓好,做到糧食安全萬無一失。

  耕地減少和乾旱已經還以顏色,今後糧食生産的增長難度異常大,要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目標5.4億噸決非輕而易舉能辦到的。而糧食的需求則呈剛性增長。“十二五”末,人口將達到13.9億,城鎮人口將佔一半以上。糧食的需求年年增加。産需、供求出現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庫存和進口來調節日益困難。原先三大主糧中稻穀偏緊,現在粳稻、優質小麥、玉米等均出現了偏緊的苗頭,糧食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

  從世界的糧情看,糧食産量在21億噸~22億噸之間已經徘徊了十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紀的65億,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億,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人口數量從1960年的30億翻了1倍至2000年的61億,預估世界到2050年將達到91億人口。儘管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飲食習慣不一樣,但是糧食的剛性需求是一樣的,只是形態不一樣而已。

  世界人口平均佔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國際糧食市場迴旋餘地有限,國內每年進口一億多斤的大豆就是一個信號,國內已有進口,即可傳導和直接影響世界糧食市場,值得反思。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的既定方針,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

  為確保糧食安全,要未雨綢繆,破解耕地和水資源枯竭的桎梏,建設糧食主體功能區,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搞數字遊戲,“數字”糧食,不虛誇,不胡謅,實事求是,決不能為獲取糧食直補而層層虛報糧食種植面積,核實核準糧食産量數字,為糧食宏觀調控和決策提供準確科學的糧食産量基礎數字。

  國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中央政府負責全國的耕地和水資源保護、糧食總量平衡,統一管理糧食進出口,健全中央糧食儲備,調控全國糧食市場和價格,支援各地發展糧食生産,不斷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促進和保護國內農業和糧食産業發展。

  省級政府負責本地水土資源保護、糧食生産、流通、儲備和市場調控工作。進一步明確和落實糧食發展目標,切實把中央強農舉措不折不扣貫徹到基層,惠農政策不縮不減落實到農戶,引導農民發展糧食生産。

  實行糧食主體功能區的特殊政策,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實行特殊功能區的補償政策,始終把糧食主産區生産納入保護之中。主産區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産能力,為全國提供穩定的商品糧源。主銷區和産銷平衡區要確保穩定現有自給水準,堅決防止和糾正放鬆糧食生産、忽視糧食生産能力建設的傾向,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重建或新建糧食收儲庫,加強産銷銜接,完善糧食儲備,提高保供穩價能力。

  糧食增産的呼聲覆蓋全國,越往上走越重視糧食安全,越往走訪基層忽視糧食生産或流通比比皆是,不出政績,不出GDP,糧食大縣財政窮縣始終走不出來,急需在頂層加以設計,改變這一狀況,農業不能再補貼工業了,農民再不能犧牲了。

  傳統農業迎頭碰上農業現代化和國際競爭,中國人的飯碗主要盛中國自己産的糧食,為中央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新戰略鼓與呼,解讀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可以用幾句話概括:以我為主,舍我其誰,立足國內,自力更生,守住底線,保住飯碗,適度進口,巧用資源,貴在調劑,科技支撐,出路所在,提高産能,人間正道。(台灣網網友:孫曉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