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停伐森林遠不是一紙命令那樣簡單

時間:2014-04-08 18:30   來源:環球時報

  4月1日上午9點半,19件林業工人使用過的斧頭、油鋸、馬爬犁等採伐工具,作為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停伐日的紀念物被黑龍江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標誌著我國北部最大的“綠色屏障”開始休養生息。(據2014年4月2日《京華時報》)

  世界上共有森林面積為38.6億公頃,佔世界陸地面積30%左右。中國的森林覆蓋率約為13.8%,天然林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南地區。統計資料顯示,以大小興安嶺為主的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自上世紀中葉開發建設以來,累計生産木材6.5億立方米,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16歲就參加工作的塔林林場職工張慶田回憶説:“那時國家需要木材量大,晚上都要點起篝火幹。月亮最足的那幾天,幾乎是連軸轉。”可謂“我為祖國伐木忙”啊!

  就在人們炫耀大小興安嶺為國家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時,自然的瘋狂報復也接踵而來:氣候異常、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加劇,以及頻頻發生的沙塵暴、屢屢肆虐的流行病毒等,已經極大地危及人類的生存。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採伐已勢在必行。

  實質上,森林生態環境的惡化,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事實證明,人成為駕馭大自然的主人後,並不能帶來真正意義的發展,人們以為已經被馴服了的大自然,卻以更加瘋狂的反撲報復它的征服者,讓人措手不及。就像大小興安嶺林區部分地區一樣,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面對森林資源嚴重不足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現實,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而又緊迫。

  然而,全面停伐森林遠不是一紙命令那樣簡單,可以説,政策上實施全面停伐還不足以讓森林休養生息。如今,擺在政府和林企面前的一些現實問題無法回避:比如,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思想觀念如何根除?林業企業如何實現轉産換型?成千上萬林業職工如何妥善安置?其家庭生活如何得到保障?散落在民間的伐木工具如何有效管控?等等,難題有一大籮筐,處理不好,全面停伐就是一紙空文。

  筆者的家鄉曾經是原始森林區。昔日,那裏森林茂密,植被豐富,物種多樣,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可是,也就僅僅40年時間,儘管現在林區到處都樹立著“封山育林,造福子孫”的標牌,但是森林已經大面積消失。一邊是林企生生不息的加密砍伐,解決職工吃飯難題,一邊是村民在林場職工示範下的毀林開荒,增加家庭收入。結果山禿了,林稀了,河干了,動物稀少了,生態環境惡化了,自食惡果。

  其實,中國政府早已規定,對天然林、原始森林一律嚴禁採伐。但現狀往往是説歸説,做歸做,你吆喝你的,我做我的,壓根兒就不落實。其中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滯,更有眾多拿令箭當雞毛的人,甚至一些管理者收了村民塞給的三頭五百好處費,就可任其甩開膀子去毀林開荒,森林還有個好嗎?

  真正實現全面停伐,讓“綠色屏障”休養生息,除了政府要給足給夠扶持林企轉型發展的政策外,監管不能手軟,以法治林,建立嚴格的負責人制度,尤其是對森林管理者的監管要嚴起來,對失職瀆職、以權謀私者必須予以嚴懲。監管資訊要通暢,發動群眾參與森林保護,要有一套鼓勵群眾舉報伐木、毀林違法行為的措施辦法,及時擋住伸向森林的黑手。監管科技手段要跟上,國家應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隨時監測森林保護情況,通過“衛片執法”來保證全面停伐的有效落實。(台灣網網友:徐雲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