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要力除帕金森定律的魅影

時間:2013-03-25 15:06   來源:台灣網

  機構改革中的人員編制,向來是“增易減難”,一些地方經過多次機構改革後,多出了巡視員、調研員、長助理,他們雖然“退居二線”,但工資、待遇一分不少。一些地方改革,編制減少了,“正式工”精簡了,但“臨時工”隊伍越來越龐大。(2月24日《人民日報》)

  對於機構改革,從李克強總理的“約法三章”中其實給與了充分的暗示。“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這樣的“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思路可謂鏗鏘有力且信心十足。但是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實語境中觀看,呈現出來種種機構改革的亂象可謂痛心疾首。不過,機構改革的亂象向來不過就是帕金森定律的呈現形式罷了,並沒有多少新鮮的花樣在內,頗有“換湯不換藥”的意味,所以説,到底應該如何命中機構改革的“七寸”不僅僅需要旗幟鮮明地進行機構改革,更需要在條例清晰的基礎上摸清機構改革的最大阻力何在才能對症下藥。

  所謂的機構改革最關鍵和核心的就是人員的減少,隨著人員的減少必然帶來機構的減少。然而,按照帕金森定律,任何機構都存在著盲目擴張的趨勢,這種擴張表現出來就是人員的無限增加和機構的無限龐大。可以説,帕金森定律正是機構改革要剷除的制度惰性。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將機構的人員減少下來呢?精簡機構無疑是最表面的形式,在其背後隱含著人員的分配問題,減少人員還需要將機構最基礎的功能保留下來,尤其是涉及到民生的基本審批部門尤其如此。同時,減少人員最應該防止的就是“臨時工”的增加,這表現了機構採用勞務派遣和服務外包的形式在形式上並不違規的做法。

  “臨時工”的增加不僅與機構改革之前沒有什麼本質差別,更可悲的是,眾多的機構已經出現臨時工多於正式工的現象,甚至出現架空正式工的現狀。不過,臨時工畢竟都是臨時工,他們和機構正式工之間存在著雇傭和被雇傭的關係。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出現了問題,往往是臨時工擔負責任。比如遼寧豐寧縣這次的豪車事件,司機成了臨時工,辭職了事;在城管打人的事件中,屢次出現“臨時工”頂杠的現象,這種情況不僅讓公信力喪失更關鍵的是讓機構改革進行深刻思考哦,到底如何才能杜絕這樣的現象出現。

  其實,儘管機構改革會伴隨著帕金森定律出現這樣那樣的衝動。但是,諸如臨時工這樣的事件一點也不難解決,那就是直接追問正式工的責任。比如在遼寧豐寧縣的豪車事件中,不應該僅僅將司機辭職了事,更應該追問為什麼正式工去雇傭臨時工?為什麼正式工沒有責任?假如都存在這樣的責任機制,臨時工犯錯的話,正式工受罰。如此以來,臨時工還真的不能承擔責任了。也從根本上解決了這樣的帕金森定律衍生出來的問題,也為機構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王傳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